夜色如墨,赵铁柱在工坊煤油灯下反复修改《丝路风情》系列设计稿。速生杨木屑簌簌落在蓝布衫上,与领口别着的"全省手工艺大赛一等奖"徽章相映成趣。三顺子裹着羊皮袄闯进来,怀里抱着个铁皮匣子:"柱子哥!林晓从省报搞到的外国资料!"
匣子里散落着《苏联画报》《东南亚风情录》等刊物,还有张泛黄的世界地图。赵铁柱的刻刀突然在波斯细密画插图上顿住——画中商旅牵着骆驼穿越沙漠,头巾褶皱与速生杨木纹竟有奇异的契合。
张兴国老师傅披着露水打湿的蓑衣跟进,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当年在故宫修《万国来朝图》,老匠人用矿物颜料调过波斯蓝。"他蘸着茶水在图纸上点染,速生杨木屑遇水竟浮现出类似地毯纹样的暗纹。
晨雾未散,速生杨林里亮起星星点点的火把。赵铁柱带着三顺子、王虎子等年轻人,正在试验新制的太阳能干燥箱。玻璃罩下的速生杨木在晨光中蒸腾出水雾,与张兴国老师傅用传统炭烤法处理的木料形成奇妙对比。
"快看!"三顺子突然指向天际,朝阳将云朵染成鎏金色,倒映在太阳能板上竟形成丝路驼队的幻影。赵铁柱若有所思地掏出笔记本:"将速生杨天然纹理与异域图案结合,或许能创造新的艺术语言。"
工棚内燃起通红的炭火盆。赵铁柱握着游标卡尺测量《波斯商旅》木雕尺寸,三顺子在旁记录数据。张兴国老师傅突然夺过图纸:"柱子,你这骆驼的驼峰比例不对!"他用刻刀在木头上划出斜线,"当年修复《清明上河图》,老匠人连骆驼的睫毛根数都要考证。"
二狗子举着开裂的木雕闯进来:"老师傅!这速生杨遇冷就裂,咋办?"老人从工具箱底层掏出个陶罐,挖出黑乎乎的膏体:"这是用糯米胶混合鱼鳔熬的,当年修补《大禹治水》玉山用过。"他将膏体抹在裂缝处,用火折子轻轻烘烤,裂缝竟神奇地愈合了。
正午,运送建材的牛车队伍刚进村口,突然传来清脆的铜铃声。林晓裹着军大衣跳下车,怀里抱着个牛皮纸袋:"铁柱哥!省文化厅来电,苏联民间工艺代表团三天后到访!"
仓库里炸开了锅。王虎子啃着窝窝头提议:"咱把《丝路风情》系列改成可折叠式,方便展示。"三顺子却盯着参展细则发呆:"要求作品必须体现'中苏友谊'主题,这可咋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