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湖畔的晨光带着薄雾,将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林悦站在落地窗前整理米白色西装套裙,领口别着一枚小巧的银杏叶胸针——那是“林沈慈善基金会”的标志,银杏象征着生命力与传承,恰如她此刻的心境。
“夫人,各国代表已陆续入场,论坛秘书处刚才来确认您的发言顺序在上午茶歇后第三位。”助理小陈递过平板电脑,屏幕上滚动着参会人员名单,不乏福布斯慈善榜上前十的名字,还有两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林悦指尖划过“非洲儿童教育联盟”主席阿莫斯的名字,眼底掠过一丝暖意。三年前基金会与他们合作的“阳光教室”项目,如今已让撒哈拉以南地区三千多名儿童走进课堂。她深吸一口气,将发言稿最后一页折角——那是她临时添加的实地走访见闻,比起数据,她更想讲那些孩子用炭笔在墙上画下的蓝色天空。
论坛大厅内,水晶灯折射出璀璨的光,三十六个国家的慈善组织代表围坐成环形。当主持人念出“林沈慈善基金会”时,林悦踩着高跟鞋稳步走上台,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前排一位戴头巾的伊朗女士身上——对方曾在难民救助项目上与基金会有过交锋,当时因理念分歧不欢而散。
“公益不是施舍,而是平等的对话。”林悦的声音清亮而坚定,大屏幕上随之切换出云南山区孩子们捧着新书的笑脸,“去年在怒江峡谷,我们的志愿者发现,当地村民更需要的不是捐赠的衣物,而是能让农产品出山的冷链车。所以我们调整方案,联合当地政府修建冷库,现在他们的野生蜂蜜能卖到上海的商场。”
台下响起稀疏的掌声,阿莫斯率先点头示意。林悦继续道:“上个月在约旦难民营,一位母亲告诉我,她的女儿想学编织却没有材料。我们没有直接送毛线,而是联系了土耳其的纺织厂,让难民营的妇女们代工围巾,再通过基金会的公益电商平台销售——她们现在能用自己赚的钱给孩子买文具。”
说到这里,她看向那位伊朗女士:“穆萨维女士,您曾说我们的难民技能培训项目‘忽视文化传统’,但上周收到您团队的邮件,说想借鉴我们的‘代工+销售’模式,我很期待未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