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加个副标题。"沈逸辰接过请柬,指尖在烫金的字上轻轻划过,"就叫'从码头到云端'吧。"
这个名字让在场的老辈人都微微一怔。滨海城的发家史,始于清末民初的码头之争,当年林家祖辈靠货运起家,沈家则掌控着沿岸的仓库,两家人为了争夺停泊权,曾有过数十年的积怨。如今这对年轻人,却要把这段恩怨化作商业生态的注脚。
百日宴结束后,沈逸辰带着林悦去了老码头。夕阳把铁轨般的栈桥染成赤金色,几个穿着工装的工人正在调试智能集装箱,电子屏上跳动着星瀚科技的LOGO。
"还记得这里吗?"沈逸辰指着岸边一栋红砖墙建筑,"去年张启明就是在这里设局,想让我们的海运项目违约。"
林悦当然记得。那天暴雨倾盆,她挺着七个月的身孕,在这里和张启明的团队对峙了四个小时,直到沈逸辰带着新的合作协议赶来。那时的雨冰冷刺骨,如今的晚风却带着暖意。
"现在他的物流公司,成了我们最大的合作伙伴。"林悦望着江面上并排行驶的货轮,一艘挂着林氏集团的旗,一艘印着沈家航运的标,"上周的航运数据显示,联合调度让运输成本降低了17%。"
沈逸辰从身后轻轻环住她的腰,下巴抵在她发顶:"我爸昨天整理老照片,翻出一张五十年前的合影。你爷爷和我爷爷站在这个码头,中间隔着三个身位,表情像要随时动手。"他轻笑出声,"他让我把照片挂在办公室,说这叫以史为鉴。"
林悦转过身,看见他眼里映着漫天晚霞:"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合作,是时代没给机会。那时候资源有限,蛋糕就这么大,不争就得饿死。"她踮起脚尖吻了吻他的唇角,"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可以一起把蛋糕做大。"
这种"做大蛋糕"的共识,正在滨海城的商业版图里悄然蔓延。星瀚科技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向所有合作企业开放数据接口,林氏集团的海外仓为中小商户提供共享仓储服务,沈家的造船厂开始承接其他公司的定制订单……曾经的壁垒被一一打破,形成环环相扣的生态链条。
这天上午,沈逸辰的办公室迎来了特殊的客人——几位拿着摄像机的记者。为首的女记者开门见山:"沈总,半年前您在采访里说'商业不是零和博弈',当时很多人觉得是噱头。现在看来,滨海城的企业存活率提高了23%,您觉得这种模式可以复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