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甲申日,皇帝下诏给官员涨工资。
任命何曾为太保,义阳王司马望为太尉,荀顗为司徒。
禁止研究天文气象和谶纬这些学说。
吴国皇帝让孟仁代理丞相,亲自坐法驾去东边的明陵迎接他父亲文帝的神位,派去问候的使者一个接一个。巫师说看到文帝穿着打扮跟活着的时候一样。吴国皇帝又悲又喜,在东门外迎接跪拜。把神位迎进宗庙后,七天祭祀了三次,还安排各种歌舞表演,日夜娱乐。这一年,送鲜卑的拓跋沙漠汗回他自己的国家。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 戊子年)
春天,正月丙戌日,贾充等人呈上修订好的法律条文。皇帝亲自到场听讲,让尚书郎裴楷朗读。裴楷是裴秀的堂弟。侍中卢珽、中书侍郎范阳人张华请求把新律里死罪的条款抄出来,挂在驿站给老百姓看,皇帝同意了。又下诏让河南尹杜预制定考核官员升降的办法,杜预上奏说:“以前考核官员升降,主要靠心里评判,不局限于法律条文。到了后来,做不到长远规划,只追求细枝末节,不信任自己的判断,只相信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又不信任所见所闻,只相信文书。文书越繁琐,官场就越虚假。魏国考核官员的办法,就是京房那一套,条文倒是很详细,可太苛刻琐碎,违背了考核的本质,所以历代都没法通行。还不如恢复唐尧时候的制度,抓大放小,去掉繁琐的,保留简单的,让大家容易遵守。要想把事情都弄明白,关键还得靠人。要是只靠法律,就会被条文束缚,伤害事理。不如委托那些有能力的大官,各自考核自己管辖的人,每年给人排个名次,说说优劣。这样过六年,负责人把这些汇总起来,参考大家说的,六个都优秀的就提拔,六个都差的就罢免,优秀多差的少的正常晋升,差的多优秀少的就降职。这中间评价可能不太一样,考核内容也有难有易,负责人当然得衡量轻重,稍微调整一下,也不用完全按条文来。要是有人考核时讲私情,不符合大家的评价,就交给监察部门弹劾。要是上下级都互相包庇过错,那社会风气就完了,就算有考核办法也没用。”但这事儿最后没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