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攻打代郡的乌桓,亲自上阵拼杀,铠甲上中了好几箭,但他斗志更加昂扬。他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桑干河以北,把乌桓打得大败,斩杀和俘虏的敌人数以千计。当时鲜卑族首领轲比能带着几万骑兵在一旁观望双方强弱,看到曹彰奋力作战,所到之处敌人都被击破,就请求归降,北方就此全部平定。
南阳的官吏和百姓被徭役折磨得苦不堪言。冬天,十月,宛城的守将侯音造反。南阳太守东里衮和功曹应余突围逃了出来;侯音派骑兵追击,箭如雨下,应余用身体护住东里衮,身上受了七处伤后死去,侯音的骑兵抓住东里衮带回城中。当时征南将军曹仁驻军在樊城,镇守荆州,魏王曹操命令曹仁回去讨伐侯音。功曹宗子卿劝说侯音:“您顺应民心,发动大事,远近的人无不响应。但抓住太守,有悖道义又没好处,为什么不把他放了呢?”侯音听从了他的建议。宗子卿趁夜越城而出,与太守召集剩余百姓包围侯音,恰好曹仁的军队赶到,一起发起攻击。
评论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 218 年)是三国纷争中波澜迭起的一年,这一年里,各方势力的交锋不仅展现了军事谋略的碰撞,更暗藏着治理智慧的较量。从朝堂到战场,从内政到边患,每一个事件都折射出乱世中生存与发展的残酷逻辑。
年初的吉邈叛乱虽规模不大,却揭示了曹魏内部暗流涌动的政治危机。王必遇袭事件表明,即便在曹操势力看似稳固的区域,仍有反对力量伺机而动,这场短暂的叛乱虽被迅速平定,但也为曹魏的统治敲响了警钟 —— 权力的巩固需要持续的警惕与治理。
三月的军事交锋中,曹休的决断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面对张飞 “声言断后” 的疑兵之计,曹休透过表象直击本质,指出敌军 “先张声势” 的破绽,主张速攻吴兰。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优秀将领对战场态势的敏锐洞察力,更印证了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的军事哲理。曹洪采纳其建议后迅速击破吴兰,迫使张飞、马超撤退,充分说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果断的判断力往往比兵力优势更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