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鲁国人曹褒上疏,认为“应该制定礼仪制度,形成汉朝的礼仪规范”,太常巢堪认为“这是关乎一代的大典,不是曹褒能定下来的,不能答应。”章帝知道众儒生拘泥守旧,很难和他们一起开创大业,而朝廷的礼仪制度,应该及时确立,就任命曹褒为侍中。玄武司马班固认为“应该广泛召集众儒生,一起讨论利弊得失。”章帝说:“俗话说:‘在路边盖房子,三年都盖不成。’召集讨论礼仪的人,就像聚在一起争吵,互相产生疑虑分歧,连笔都下不了。以前尧创作《大章》,有一个夔就够了。”
评论
元和三年的史事,集中展现了东汉中期权力博弈、治理智慧与制度探索的多重张力,其现代视角下的启示可从以下维度解读:
权力制衡的脆弱性:外戚专权与忠直之臣的悲剧
太尉郑弘因弹劾窦宪及其党羽遭报复,最终含恨而终,其临终上书直指“窦宪奸恶”“信谗佞之臣”,揭示了东汉外戚专权的顽疾。郑弘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专制皇权下“忠言逆耳”的典型写照——当权力缺乏有效约束,即便是位列三公的重臣,也难敌外戚势力的倾轧。这一事件警示:权力失衡必然导致正义失语,而“防患于未然”的制度设计(如对外戚干政的刚性约束),远比事后的忠烈抗争更具实际意义。
郑弘的“死不忘忠”与窦宪的“权势太盛”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后来窦氏家族的覆灭埋下伏笔,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历史规律。
为官之“私”的辩证:第五伦的“坦诚自白”与廉政启示
司空第五伦以“贞白”着称,却坦言面对千里马馈赠时“心不能忘”,虽终未任用送礼者,却承认自身“有私”。这种对人性弱点的坦诚,打破了“清官必无私”的绝对化认知——真正的廉政,不在于否认私心,而在于能以制度和自律约束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