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永远是人声鼎沸的漩涡。汗味、劣质香烟味、方便面调料包味、各种方言的吆喝声、小孩的哭闹声、售票员不耐烦的吼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令人头晕目眩的物理和精神攻击。
然而,对于精神境界已达“流水不争”巅峰的韩斌而言,这一切喧嚣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那些嘈杂的音浪冲击着他的耳膜,却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只激起微不可查的涟漪,便被浩瀚的精神力无声地化解、抚平。他的眼神清明依旧,脚步沉稳,扛着那个碍事的大袋子,在摩肩接踵的人潮中,如同一条灵活的游鱼,精准地穿梭。
他臃肿地挤到售票窗口前,无视了周围抱怨的目光,声音清晰地报出目的地:“一张去汴梁的票,最快发车的。” 付钱,取票,动作麻利。然后,又臃肿地扛着袋子,在人群的缝隙中艰难挪动,寻找着对应的检票口和车位。
终于,他踏上了那辆开往汴梁的、略显陈旧的长途大巴。将巨大的编织袋塞进行李架,在靠窗的位置坐下。引擎发出低沉的咆哮,车身缓缓启动。
窗外:流动的画卷与告别的序曲
大巴驶离喧嚣的车站,驶出玉城那熟悉的、带着岁月痕迹的城区。当熟悉的街景、店铺、甚至那远远能望见一角的承古斋屋檐,都在窗外飞速倒退、最终消失在视野尽头时,韩斌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玉城的故事,暂时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大巴驶上国道,窗外的风景开始舒展。
清晨的阳光,如同金色的纱幔,温柔地铺展在广袤的豫西南大地上。道路两旁是无垠的田野,刚刚抽穗的冬小麦在微风中泛起层层绿浪,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远处,农人牵着耕牛,在田埂上缓缓行走,构成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农耕画卷。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清新气息,沁人心脾。这与源点的钢铁森林、血色战场截然不同的景象,让韩斌紧绷的神经不自觉地放松下来。
离开平原,大巴开始驶入起伏的丘陵地带。道路盘旋而上,窗外是连绵不断的、覆盖着郁郁葱葱植被的山丘。深绿、浅绿、鹅黄,各种层次的绿色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山涧中,清澈的溪流如同银色的丝带,在石缝间跳跃奔流,发出淙淙的悦耳声响。偶尔能看到一挂小小的瀑布,飞珠溅玉,在阳光下映出一道小小的彩虹。山间点缀着几户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炊烟袅袅升起,更添几分人间烟火气的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