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心中有些惊讶,终于明白父亲为何如此看重王伍。
“老九,记得吗?我说过,希望死后能安息于寂军墓,你得替我安排妥当。”
“应天府的孝陵工程,我已让标儿停止。”
谈及寂军墓,朱元璋忽又想起自己的安排,连忙对朱松吩咐。
“既然父皇心意已决,孩儿自当遵从。”
朱松听后,立刻点头应允。
“还有一事未告知于你,据我推算,除我与朱允炆外,大明本应还有十八位皇帝葬于寂军墓,即是十八帝魂。”
“你亦在其列。”
“我作为大明开国之君,岂能独留于世外,成为异类?你觉得我说得对吗?”
朱元璋担心朱松心存疑虑,便直接道出葬入寂军墓的原因。
“除了您和朱允炆,大明其他皇帝,连我也在寂军墓?”
朱松闻言,略显惊讶。
“正是,其中两位被推位的皇帝未能入内,但你这一脉该入的都已入内。”
“就连唯一的女帝朱慧英也不例外。”
朱元璋微笑着点头。
“这实在出乎孩儿意料!孩儿确有此愿,却未料到后世子孙也会如此。”
“是我后来定的规矩吗?”
朱松确信自己之前并无此想法,他自己愿意入寂军墓,但从未想过要子孙后代也这么做。
“那倒非你所定,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传统吧。”
“你这一脉,寂军墓是所有皇帝的最终归宿。”
朱元璋缓缓摇头,认真解释。
朱松若有所思地点头,虽对这个结果感到震惊,但并未过多纠结。
既然后世子孙自己选择,就任凭他们吧。
只要他们乐意就好。
不久,朱松与朱元璋父子俩在王卫学院转了一圈后,便离去了。
尽管离过年尚有二十余日,汉中府的街道却已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街道两旁的路灯焕然一新,电网线路亦铺设完毕。
朱松主持筹建的首座火力发电站正处于最终验收阶段,计划于大年三十正式供电。
此小型发电站虽不足以供应汉中府全境,但满足商业与市政用电绰绰有余,遗憾的是,寻常百姓家仍无缘电力。
街道上矗立的路灯与电线杆,了民众热议的话题。
这些设施对汉中百姓而言并不陌生,因汉王府及其产业早已享用。
而今它们现身街头,传递出的信息足以让民众欢欣鼓舞,憧憬着有朝一日电力也能走进千家万户,届时谁还愿再点油灯或蜡烛?
朱元璋与朱松弃车步行,徜徉于汉中府街道,沉浸于节日的喧嚣。
朱元璋已知发电站即将启用,同样期盼着除夕之夜,汉中府灯火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