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然决定靠自己重新修改论文。他关掉AI软件,重新钻进图书馆,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梳理,逐字逐句分析那些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李教授。李教授虽严厉,但每次都耐心解答,给他提出宝贵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苏然逐渐找回了写论文的感觉,他开始思考自己对现代文学意象的独特见解,不再依赖那些看似完美却空洞无物的AI语句。
与此同时,校园里关于论文AI检测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有的同学抱怨自己原创的内容被误判,有的则在
吐槽为降AI率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苏然在学校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有人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上传到论文检测系统,结果AI生成内容疑似度竟高达62.88%!这让苏然意识到,AI检测技术并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但他也明白,自己不能以此为借口,论文的核心是自己的思考和研究。
经过日日夜夜的努力,苏然终于完成了论文修改。再次提交检测,AI生成内容比例降到了5%。当他把论文交给李教授时,李教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苏然,这次论文不错,能看到你的用心和思考,这才是论文该有的样子。”苏然如释重负,心中满是成就感。
毕业答辩那天,苏然站在讲台上,自信满满地阐述着自己的论文观点。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经历了这场论文风波,苏然明白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I可以是学习的工具,但绝不能成为逃避思考的借口。只有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才能真正收获知识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