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不像给计算机装了只人手?”第七天测试插件时,郭静的下巴搁在他肩上。屏幕上的建筑立面正沿着她手写的轨迹生长,那些本应笔直的檐口突然有了细微的起伏,如同被风吹过的水面。
赵环放大其中一段线条,发现插件自动保留了郭静运笔时的一个顿点——在虚拟的混凝土表面,这个像素级的“误差”让冰冷的建筑突然有了呼吸感。他想起上周去看的那尊古希腊雕塑,肌肉线条里那些不完美的凸起,恰是让石头拥有生命力的密码。
“还缺最后一步。”他突然抓起车钥匙。在郭静的工作室,他用3D扫描仪记录下她揉泥时手掌的压力分布,那些因指节用力形成的深浅不一的纹路,被转化为算法里的“压力系数”。当这些数据导入插件后,屏幕上的虚拟石材突然有了陶土般的温润质感。
插件完成的那天傍晚,他们站在即将完工的美术馆工地。夕阳穿过脚手架的缝隙,在地面投下交错的光影。赵环打开平板电脑,用新开发的插件在虚拟墙面上画了道弧线——那些带着手工温度的线条,与远处郭静设计的陶艺装置产生了奇妙的呼应。
“你看,”他指着屏幕里某个微微扭曲的转角,“计算机终于学会手抖了。”
郭静的指尖在平板上轻轻点了点,那个转角处立刻多出一块模拟陶片的装饰。晚霞漫过她的侧脸时,赵环突然发现,他们正在做同一件事:让理性的框架里,永远留着感性生长的缝隙;让冰冷的材料,记得人手的温度。
夜幕降临时,赵环收到甲方的邮件,附件里是对新插件生成的设计图的质疑:“这些线条不够标准。”他回复时附上了郭静那只带着陶土痕迹的手的照片,下面只写了一句话:“建筑应该像人一样,带着呼吸的痕迹。”
发送邮件的瞬间,郭静发来一张照片:她刚在新烧制的陶盘上,拓印了他设计的建筑轮廓。那些由算法生成的线条,在陶土的肌理里突然有了烟火气,像生长在大地上的年轮。
赵环盯着照片笑起来,屏幕蓝光映在他脸上,像给理性的骨骼,覆上了一层感性的血肉。他知道这个插件永远不会完美,就像郭静的每一件作品都带着不重复的指纹——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冰冷的数字与温热的手掌,在时光里达成了最动人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