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环看见张启明皱了下眉,视线扫过通风口的百叶。他忽然想起上周去郭静工作室,她蹲在院子里翻晒陈腐土,阳光把她的影子投在陶土堆上,像株刚从土里拔出来的植物,根茎上还挂着湿润的泥块。
"抗折强度测试报告在这里。"赵环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检测机构的PDF文件,"陶片厚度增加了2毫米,边缘做了内收处理,既保留手工感又满足力学要求。"他的鼠标指针划过屏幕上的应力分析图,忽然停顿在某个数据节点,"固定件用316不锈钢,预埋件深度比规范多10公分,郭老师特意在陶片背面预留了凹槽..."
郭静正用指尖摩挲李薇手里的陶片:"这些裂纹不是瑕疵,是窑变时自然形成的开片。"她的指甲刮过冰裂纹的纹路,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就像老建筑的承重墙,那些细微的裂缝里藏着时间的张力。"
李薇的指尖在陶片边缘顿了顿。她习惯了CAD图纸上零误差的线条,此刻触到的凹凸质感让她指尖发麻——那是郭静揉泥时掌心温度焐出来的弧度,是柴窑里松木火舌舔过的痕迹,是任何参数表都无法量化的、属于泥土的记忆。
"泥土会记得力的方向。"郭静忽然说。她拿起另一块陶片,指着背面细密的指纹,"我每次捏坯时,拇指的力度会让陶土密度产生变化,这些微观的差异会让釉色在烧制时形成自然的渐变。"
张启明的钢笔在笔记本上悬了很久,最终落在"成本控制"那栏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问号。他原本担心手工制作的误差会增加施工难度,但此刻看着陶片上那些不规则的纹路,忽然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灶台边那块被百年烟火熏黑的土坯墙——那些看似杂乱的裂纹里,其实藏着最精准的热胀冷缩规律。
会议室的空气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郭静打开带来的密封袋,倒出些深褐色的粉末:"这是本地红砂岩磨的粉,加进陶土里会呈现这种暖色调。"她用指尖捻起粉末,对着光展示它的颗粒感,"就像赵工设计的穹顶,不同角度的阳光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斑。"
粉末从她指缝漏下的瞬间,赵环闻到了那缕熟悉的气息——是郭静工作室后院的味道,是陶土在阳光下晒足七七四十九天的味道,是她总说的"泥土在呼吸"的味道。这气息顺着会议桌的木纹蔓延,爬上张启明的金丝眼镜,落在李薇打开的规范手册上,像滴进清水的墨,悄无声息地晕染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