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走进东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感受他磅礴的胸怀壮壮志豪情。”
“但在正式开始学习《观沧海》之前,老师先来讲讲有关诗歌的一些知识,我们所在的国家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正如《胡笳十八拍》以宫、徵、羽调式展现蔡文姬的悲欢,诗歌的节奏与音乐旋律相呼应,让我们在抑扬顿挫中领略艺术之美;通过反复吟诵,我们能更深地体会古诗的韵律,感受其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现在老师来说说《观沧海》的作者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他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着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老师在这里说明一下,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和建安七子。”
“曹操的《观沧海》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值他北征乌桓凯旋之际,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展现了其豪迈气概。邺城作为曹操的政治中心,不仅是他谋划南征的基地,更是建安文学的摇篮,孕育了无数传世佳作。”
“《观沧海》的写作背景是在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这座山,又值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中,曹操以海的浩瀚比喻自己的胸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请学生们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心去感受当时曹操写这首诗的内心感受。”
语文课老师的话音一落,权三金和教室里在座的其他学生便开始大声的开始朗读《观沧海》这首诗词,声音在教室里回荡,每个字都仿佛带着曹操当年的豪情壮志,权三金的眼中闪烁着对英雄气概的向往,同学们的脸上也流露出对诗意的深深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