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海峡的轮渡虽已初具规模,但木慧深知,若要在南海站稳脚跟,单靠几艘改良渡船远远不够。
这日,她召集杨慎西、覃雪梅及军中精通水战的将领,在雷州港外的沙地上铺开一张南海海图。
“轮渡只能解燃眉之急,若要真正掌控琼雷水道,我们需建船厂,练水军。”木慧指尖点向雷州湾一处天然深水港,“此处可作船厂基址,依山靠海,既能避风,又便于取材。”
覃雪梅上前一步,拱手道:“木将军,属下曾在闽地见过福船建造之法,若结合琼州本地木材与俚人造船技艺,或可制出更适应南海风浪的战船。”
木慧颔首:“雪梅,船厂由你全权负责,杨慎西辅佐。三月之内,我要见到第一艘可载百人的战船。”
**
雷州湾的船厂很快热火朝天地建了起来。覃雪梅亲自挑选工匠,汉人工匠擅长榫卯结构,俚人匠师精通藤缆编织,而杨慎西则带人深入山林,伐取坚硬如铁的格木和轻韧如竹的杉木。
第一艘战船的龙骨铺设之日,木慧亲临船厂。覃雪梅指着船身两侧的轮桨道:“此船不仅可扬帆借风,更设双层轮桨,无风时水手踩踏驱动,逆流亦能疾行。”
木慧抚过船身光滑的木板,问道:“此船可载多少兵甲?”
“步兵八十,骑兵二十,若纯载辎重,可运粮五百石。”覃雪梅自信道,“更妙的是,船底设有水密隔舱,即便触礁,亦不会全船沉没。”
慕容向晚闻言,朗声笑道:“好一个‘铁骨木心’!有此船队,何愁南海不平?”
**
船厂日夜赶工,三月期满时,五艘新式战船已泊在雷州港外。木慧登船检阅,见甲板上弩车齐整,船舷处藤甲护板密布,桅杆顶端更设了望台,可远观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