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呼啸,浪涛拍击着天涯海角的礁石,溅起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大司马荷花立于崖顶,玄色官袍上的金线海浪纹在风中翻涌,腰间悬着的虎符与《更路簿》随步伐轻响。她凝视着远处逐渐成形的军营,手中紧握着一枚鎏金妈祖令牌——这是离京时圣上亲赐的"镇海令"。
"大司马,工部来报,'镇海柱'已按《铜鼓文脉考》记载立稳。"副将抱拳禀报时,目光不自觉瞥向崖边那排刻满太阳纹的青铜桩。每根柱顶都嵌着从文渊阁调来的"河图洛书"玉版,在暮色中泛着幽蓝微光。
荷花微微颔首,腕间五彩绳突然发烫。她解下绳结抛向海面,丝绳竟在浪尖自行编织成"天罗"古阵的纹样——这是林夫人昨夜用西洋千里镜观测到的星图轨迹。
深夜军帐内,烛火映照着摊开的《武备志》。蒲云舟新译的"妈祖巡海箓"残页上,朱砂圈出的"寅时潮信"四字正在渗血般晕染。帐外突然传来铜鼓闷响,黎狰赤膊闯入:"铜桩自己在震!海里有东西在应和!"
众人奔至崖边,只见月光下海浪诡异地分出一条通道,一尊丈余高的珊瑚妈祖像正被潮水缓缓推送上岸。雕像右手所持的玉如意上,用甲骨文与疍家水文并刻着"镇海大司马"五个字。
"是前朝沉海的'天妃镇海像'!"随军的老船匠颤抖着捧起从箱底剥落的贝壳,壳内竟藏着半片青铜虎符,"这...这是开国时的水师调兵信物!"
飓风来袭那夜,妈祖像手中的玉如意无风自转。荷花按《天妃显圣录》所载,将虎符嵌入雕像基座。刹那间九根铜柱共鸣如雷,激起的声浪竟在空中凝成巨幅《闽海舆图》,图中"天涯石"三字化作金光直射风暴中心——那里赫然浮现出三艘悬挂骷髅旗的番船。
"红毛鬼的'唤风舟'!"副将刚惊呼出声,就见妈祖像双目迸发赤芒。海面骤然升起十二道水龙卷,将敌船绞成碎片,而明军战船所在的港湾却风平浪静。
黎明时分,文渊阁加急送达的紫檀木匣中,柳弘用"血砚"写就的密信只有八字:"虎符重圆,海若效命"。荷花摩挲着新得的半片虎符,发现内侧刻着与五彩绳完全一致的星图——原来林夫人观测的"天罗阵",正是千年前妈祖布下的"镇海局"。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时,崖壁上的《护海誓》已添了新内容:汉隶、黎文、疍家密码与西洋历法并刻。蒲云舟指着最高处那行泛着金光的古篆对将士们解释:
"此乃禹王'定海针'铭文——'海疆永固,在德不在险'。"
浪涛声中,妈祖像手中的玉如意突然坠地,化作一块晶莹的"海镜"。镜中倒映的并非人影,而是万里外京师文渊阁的景象——柳弘正将《铜鼓文脉考》最后一册放入标着"大司马开海录"的金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