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考虑拆装法,后经轨车试运成功,决定改用有轨车承载。
机车拖曳的长车厢座可装载五节专门设计的炮弹车厢,通过天桥与龙门吊协同作业,将炮弹精准送入炮管入舱口。
瞄准系统采用一百倍镜的准星刻度盘,天文科正在研发更高倍数的折射镜,目标是三百倍远望镜。
即便以现在的一百三十步视距,操炮手已能凭借肉眼完成基本瞄准,可见其设计之精妙。
方正化已接到明确军令——
他将率领三千精锐监卫,发动一场名为"灭虏之战"的远征。
此战目标直指科尔沁草原,届时轨道将随军铺设,继而向西延伸至哈喇和林;
再折向南直达临洮,最终形成大明第一条循环轨车线路。
方正化为此十分兴奋,他被称为——
征北总领,将要主宰平灭定辽、建州、科尔沁、喀尔喀各区域的敌人。
虽然这些敌人会坐实他“人屠”的名声,但是他不在乎,自从想通万全右卫保卫战的事情后,他越发期待以后的战斗。
轨车在此役中将承担火炮运输的重任。三千监卫则需骑乘战马随行。
但目前面临一个棘手难题:轨车行进速度远超战马。
工程团队正在紧急研究解决方案——能否通过增加拖曳车厢数量,让战马也能随轨车同步前进?
这种设想似乎很合理,但是这样会增加更多车厢,轨车工坊将配合做承载实验,相信很快就会得到实验数据。
当朱有建亲眼见到这门巨炮时,整个人都惊呆了。
他忍不住呢喃道:
"照这样研发下去,干脆直接叫'导弹'算了!
哪有大炮能轰出五六十公里的?"
实验数据显示射程达七十公里,但这只是理论值。
实际射程仍是未知数——
因为测试时装填的是普通发射火药,而非改良型火药(当时卢大匠正全力赶制增雨弹,改良火药库存不足)。
更关键的是,炮弹中尚未添加硝化甘油。
朱有建暗自推算,若加入这些改良成分,实际射程至少在一百公里以上,也就是明朝的二百里。
这个数字实在令人不寒而栗,看来远望筒的倍数还得加高,否则巨炮射程再远也没有用,看不见目标怎么发射?
薄珏与李天经都很自信,认为高倍数的远望筒完全就不是事,定然能够达到要求,请皇帝陛下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