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具庆年纪尚轻,不足三十岁,但家学渊源深厚。
他的妻子吴氏为他生育了二子一女。
尽管年轻,李具庆凭借家学传承,带来了《本草纲目增补》。
这部着作不仅是对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补充,更是大明医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医科楼终于有了主持者,研究院家属楼也迎来了居住者,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大明快速反应军”的组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这支部队初步定为五万人,士兵们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繁多,包括侦查与反侦察能力、生存能力、作战能力以及战术运用等。
朱有建对这支部队的要求非常明确:
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他甚至对士兵的纪律性、信仰与忠诚度都没有过多要求,只希望他们能活着完成任务,并且干得出色就有奖赏。
这些士兵大多来自漕帮,生存能力出色,战斗本能强大,学习火器的能力也相当优秀。
然而,他们在学习文字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毕竟早已过了学习知识的最佳年龄。
尽管如此,他们对学习文化有着强烈的渴望,这让负责教授文字的太监们既感欣慰又有些心疼。
明明知道他们学习困难,但他们却都不愿放弃,这种执着的精神令人动容。
朱有建的这种实用主义态度,看似功利,却符合大明当前的实际情况。
他需要的是一支能够迅速响应、高效执行任务的部队,而非一群死板的纪律机器。
这种灵活的用人策略,或许正是大明走向复兴的关键所在。
孙守法与马进山一同参与火器使用方法的学习,内心充满复杂情绪。
他们由衷羡慕“大明快速反应军”士兵们在学习军事技能方面展现出的天赋,但同时,对这些士兵的无纪律性却极为不认可。
在他们看来,这些士兵虽然在奇袭和偷袭方面表现出色,这种“兵用奇”的方式虽能事半功倍,却缺乏正统的军事风范,难以令人信服。
特别是那本《新编三十六计》,在孙守法和马进山眼中,简直就是一本“猥琐战术大全”。
书中的计策没有一个是正大光明的,全是各种阴险狡诈的手段。
他们坚信,打仗就应该堂堂正正,若技不如人战败也无可厚非,但用卑劣手段取得胜利,即便赢了也难以让人信服。
然而,现实却让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些“猥琐战术”的有效性。
一千多名陕西卫所兵,居然在夜间被一支十人的小队捆绑起来,第二天还想不起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种悄无声息的偷袭,让他们感到无比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