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模式将日常生产与军事防御紧密结合,优点显而易见。
百姓们平时积累的物资储备,使得屯堡在战时具备一定的自给自足能力,无需频繁从外界运输物资,大大增强了其持续作战的能力。
而且,屯堡内的居民熟悉周边地形,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进行防御和反击。
然而,屯堡的缺点同样十分明显。
它需要依山而建,多分布于山峦众多的地区。
这种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屯堡在平原地形中显得极为被动。
在平原上,屯堡的城墙往往过长,这就给敌方提供了更多的突破口。
敌方军队可以利用地形优势,集中兵力对城墙的某一处进行强攻;
一旦城墙被攻破,屯堡内的军民便陷入了极为危险的境地。
为了弥补屯堡在平原地区的劣势,明朝建造了辅堡——卫堡。
卫堡作为屯堡的外围防线,是一种堡门小而低的纯军事堡垒。
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了屯堡,使得敌方军队难以轻易接近屯堡。
然而,卫堡也存在致命的弱点。
如果敌人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卫堡由于储备有限,很快就会陷入粮尽援绝的困境。
彼时,卫堡非但不能继续保护屯堡,反而会成为敌军进攻屯堡的帮手。
就像宣化城的情况,一旦卫堡失守,敌军便获得了围城的机会。
这也导致崇祯初期,就渐渐将卫城放弃修缮驻防,而把主要防御力量,用于主城之中。
倘若使用曹化淳那样的吊射毒弹入城战术,屯堡内的军民即便想要冲出城门突围,也会因为难以突破卫城的攻击而陷入绝境。
再看塞堡、关堡、口堡、隘堡,它们一般分布在长城各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些堡城凭借长城的险要地势,对步兵具有显着的优势。
步兵在攀爬陡峭的长城城墙时,行动迟缓,且容易暴露在守军的攻击范围内。
然而,当面对骑兵时,这些堡城的防御效果便大打折扣。
骑兵凭借其快速的机动性和强大的冲击力,往往会给守军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旦敌军成功炸开一段城墙,形成豁口,骑兵便能迅速从豁口突进,打乱守军的防御部署。
黄台吉叩关之时,就曾多次采用这种战术。
他利用骑兵的快速机动性,从墙子岭炸开长城,然后穿插进关内,给明朝的边防带来了极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