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倾颜拿起图表细看。“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蓝海。”顾逸尘接过话,“需求在涨,供给不足,渠道还没饱和。如果我们能先落子,可能比在国内卷价格更有机会。”
她转动笔身,水晶光晕流转。“可我们的产品主打静音与舒适,适合都市白领,东南亚气候湿热,佩戴体验会不会打折扣?”
“所以不能照搬。”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出一个三角,“本地化改造、供应链前置、文化适配,三件事必须同步做。”
她忽然想到什么:“上次物流测试时,我们和一家跨境运输公司聊过,他们正好在曼谷有仓。”
“那就再约他们。”他看着她,“你负责对接,我来协调研发,提前做一版适应高温高湿环境的样机。”
她点头,笔尖在笔记本上写下“东南亚适配”,水晶又是一闪,像是在为这个决定鼓掌。
专家讲座当天,会议室坐满了人。主讲人是位白发教授,曾主持过多个国家重点智能项目。他开场第一句话就让全场安静下来。
“你们现在做的,是‘功能型产品’。但五年后,用户不会问‘它能做什么’,而是问‘它懂我吗’。”
他展示了一组数据:全球73%的消费者在选择智能设备时,会优先考虑“是否理解我的情绪状态”;而在高端市场,这一比例高达89%。
“这不是趋势,是拐点。”他说,“谁能先让机器‘共情’,谁就掌握下一个十年。”
洛倾颜低头看自己的笔,水晶安静地亮着,像是在回应某种共鸣。
讲座结束后,核心团队留下复盘。白板上贴满了关键词:“情感交互”“预判式服务”“场景融合”“跨设备协同”。
“我们有没有可能,”她忽然开口,“把这支笔的逻辑,用到产品上?”
所有人都看向她。
“我不是说真的复制金手指。”她笑了笑,“而是说,能不能让设备通过日常使用习惯,感知用户的情绪波动?比如,心率变快、语音变急、使用频率突降,系统自动触发安抚模式?”
顾逸尘沉默片刻:“技术上可行。难点在于算法模型的训练数据从哪来。”
“用户共创。”她翻开笔记本,“我们不是刚做了第一轮反馈收集吗?如果把情绪数据也纳入,长期积累,就能训练出真正‘懂人’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