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早朝的钟声照常响起。当蜀王再次提出扩军计划时,朝堂上一片死寂,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表示反对。就这样,原本争议颇大的扩军计划在一片沉默中得到了通过。
紧接着,蜀王又提出要与邻国楚国和秦国交好,以确保边境的安宁。对于这个提议,群臣们纷纷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个明智之举。
这时,有大臣进言,称魏国的魏武卒在大陆上威名远扬,而庞涓更是当世名将。若能前往魏国交好并学习他们的练兵之法,必定对蜀国大有裨益。尽管有些大臣对此心存疑虑,但考虑到目前的局势,他们也觉得这个提议并无不妥,因此同样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国家行政方针一经确定,赵信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征召百姓扩充军队。他深知,要想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确保扩军工作的顺利进行,赵信亲自接见了东西南北军的将领们。这些将领们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军事人才,他们对赵信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在会面中,赵信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扩军。他向将领们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和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将领们对赵信的远见卓识深感钦佩,同时也对他的扩军计划表示全力支持。
赵信叮嘱将领们,要在三年内尽可能地提升士兵的战斗力。他暗示道,三年之后可能会面临一场恶战,所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将领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辜负赵信的期望。
东南西北军的将领们虽然来自朝廷内的各大势力,但他们都明白,军队的扩招对于他们自身的利益也是有利的。当时,他们背后的大佬们在朝上默不作声,实际上就是对赵信扩军计划的一种无言的支持。
即使赵信没有私下提醒,这些大佬们恐怕也会督促将领们尽快练兵,提升战力。毕竟,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是大家共同的利益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反对扩军的主要是那些忠诚于蜀王的人。然而,为了蜀国的大业,赵信不得不牺牲他们的意见。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立场和观点有时需要做出让步。
此外,文军一直以来都是由宗室子弟率领。这些宗室子弟对蜀国的忠诚度是毋庸置疑的,他们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此次将文军的军权交给赵信,实际上是把赵信当作了一个“黑手套”,以免宗室子弟和百官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文军的忠诚,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内部纷争,可谓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