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正式开始,话题很快围绕赵工案展开。
林疏桐引导着讨论节奏,从材料参数、结构承重到施工节点,一一复核。
老人们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语气中多了几分唏嘘。
忽然,一位姓王的工程师皱眉道:“说起来,当年那份设计稿确实有些问题……但我记得最后签字的不是赵工,而是一个年轻人,好像是陆二叔的助理。”
此言一出,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林疏桐不动声色地在笔记本上记下这句话,随即转移话题:“这个细节我们可以再查证。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主梁承重部分的数据偏差情况。”
会议继续进行,直到十一点半结束。
老工程师们陆续离开,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那台微型录音笔早已将一切完整收录。
与此同时,私人律师通过加密通道,将会议录音第一时间发送给了陆景行。
办公室内,陆景行听完录音后,眼神骤然冷了下来。
他立即下令调查组:“调取当年陆振邦助理的背景资料,尤其是海外活动轨迹。”
几个小时后,调查结果呈现在桌面上。
那位曾出现在赵工案文件上的年轻助理,已于五年前移居海外,并与一家境外工程公司有长期合作关系。
而这家公司,竟正是匿名信中提及的信托关联企业之一。
陆景行缓缓握紧拳头,指节泛白。
下午三点半,林疏桐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一篇关于“结构设计责任追溯机制”的论文。
她的思路清晰,字句有力,巧妙引用了赵工案中的部分数据作为案例支撑。
这篇文章,不只是为了学术交流,更是为了把这场博弈推向公众视野。
夜幕降临,城市灯火渐次亮起。
林疏桐合上文档,轻轻一笑。
她知道,风暴即将来临,但她早已布好阵线。
这一局,她要让所有人看清真相。第90章:步步为营,棋局渐开
林疏桐将手机放在办公桌上,屏幕上“未知号码”四个字像一道无声的警告。
她神色未变,手指轻点屏幕,将通话录音上传至云端,并设置了定时发送机制——若她在未来四十八小时内无任何操作,所有证据与调查记录将会自动分发至她的律师、媒体联系人以及陆景行。
这并不是她第一次被威胁,但这一次,对方显然意识到她已经逼近了某个不能触碰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