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屋脊,檐角的水珠还悬着未落,顾承安心里还惦记着埋泥印的事儿,一早起来就在院中,用炭笔在竹筐上画着代表收获的符号,又添了个笑脸。 那炭笔是他从我写《农户易懂十诀》的木板上偷拿的,画得认真,像在刻盟约。
我蹲下身,指尖拂过那笑脸,没说话。竹筐是昨夜新编的,三十六只,每只都用青篾箍了两道,底下垫了干草,专为装紫心萝卜和灵粟米。它们整齐排在院中,像一支待命的队伍。
林婶一大早就来了,手里拎着个油纸包,说是特意蒸的糯米团子,给送货行的人路上垫肚子。她站在我身边,看着那些筐,叹了口气:“真要送去外村?咱们这菜,能卖得出去?”
我点头,把系统刚生成的《短途运输防护方案》摊在石桌上。纸上的线条清晰,标出三条路线,三个村名:柳湾、石井、南塘。每个点旁都画了个小旗,写着“联络户:王嫂”“张叔”“李婆”。
“不是去抢生意,”我说,“是去换口碑。咱们的萝卜蒸饭香飘三里,米煮粥滑如绸缎,他们尝过一次,就不会忘了。”
李商人来得不早不晚,背着个小包袱,脚步轻快。他扫了一眼竹筐,目光在顾承安画的笑脸上停了停,嘴角微动,没笑出来,却点了点头。
“你这包装,比镇上那些商户还讲究。”他说,“竹筐统一,封签用蓝绳结,连米票都印了编号。外村人一眼就知道是哪家的货。”
我笑了笑,没接话。系统给的“品牌识别模板”里,本就写着:信任始于细节,口碑成于重复。
临行前,我把三张《定价表》分别交给三位联络户,又递上十张生长监测贴纸。“苗出了问题,立刻报我。货若因品控出事,我不收一文分成。”
张叔接过贴纸,手有些抖:“你信我们?”
“不是信不信,”我说,“是咱们一起把这条路走稳。一村不成事,三村才成网。”
队伍分三路出发。我站在村口,看着独轮车吱呀呀推远,背影一个个消失在晨雾里。顾柏舟站在我身后,没说话,只是把手里的草帽递给我。我抬头看他,他眼底有倦色,却很静。
“东北角那根桩,夜里又响了。”他低声说。
我心头一紧,却没回头。赵财的人还在盯,可我们不能再只守一村。分散销售,本就是防他一手——他若敢动一家,另两家照旧能出货。田是根,路是脉,脉通了,根才活。
日头渐高,我回屋调出系统地图。三个光点在缓慢移动,偶尔闪烁,是运输队在颠簸。我点了点南塘方向,系统弹出预警:前方三百步,泥泞区,建议绕行东侧田埂。
我立刻让阿强带话过去。不到一盏茶工夫,消息回来——独轮车翻了,两筐萝卜摔裂,泥里滚了一地紫红。
我闭了闭眼,随即调出“轻质竹架加固方案”,让下一批货全用双层支架。损耗难免,但不能重蹈覆辙。
正记着账,林婶忽然冲进来,脸都红了:“悦娘!南塘的王嫂派人来报,萝卜饭蒸了一锅,人潮涌动!摊主不让摆摊,她就在路口支了小灶,香气一出来,大家纷纷驻足!最后那摊主自己让出半张席子!”
我猛地抬头。
“不止呢!”林婶喘着气,“柳湾的灵粟米,人家拿去熬粥,一勺下去满屋香,李婆还没开秤,就被订走了三斗!石井那边更绝,张叔按你说的,每买一斤送一小片晒干的七彩玫瑰瓣,说是‘悦娘田里种的仙花’,大家纷纷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