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任务是搭建第一个临时物资存储点,这是我们后续开发的重要补给基地。
选址位于盆地边缘的一片开阔地带,地势平坦,周围有天然屏障遮挡风沙。
我们运来了折叠式仓储模块和一些基础建材,开始组装。
可到了傍晚,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度,金属构件变得异常坚硬,连接件根本嵌不进去。
“这样下去不行。”顾柏舟搓着手臂,“材料冷缩了,拼接不上。”
我咬了咬唇,脑海中飞快思索对策。
忽然想到系统里有一个“恒温种植棚”的功能模块,原本是用来调节温室内部环境的,或许可以改造一下,用来加热这些材料。
我立刻调出系统界面,选择“恒温种植棚”,然后设定为“外部加热模式”。
很快,一个小型加热装置从系统空间中浮现出来,它像一块扁平的太阳能板,通电后开始释放稳定的热量。
我们将它放置在建筑材料旁边,不到十分钟,材料表面温度明显上升,连接件终于能够顺利嵌入。
“太棒了!”林婉清高兴地拍手,“这样一来,今晚就能完成搭建。”
夜幕降临,存储点终于建成,我们围坐在火堆旁稍作休息。
我望着远处那片泛着微光的盆地,心里却始终有些不安。
今天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新域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平静。
“你在想什么?”顾柏舟坐到我身边,递给我一杯热水。
我接过,轻轻摇头:“总觉得这里的一切,好像都有某种联系。植物、矿物、空气中的粉尘……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未知的能量交互。”
他沉默片刻,低声道:“不管怎样,我们会一起面对。”
我点点头,靠在他肩上,感受着温暖的陪伴。
这一晚,营地安静祥和,只有火堆噼啪作响。
然而,谁也没注意到,在东侧山脊方向,一道微弱的信号波动悄然升起,像是某种生物感知到了我们的存在。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开始了样本提取工作。
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源采集,每个人都格外谨慎。
运输车缓缓驶向采集点,车内装载着特制的封装箱,确保样本不会受到污染或泄漏。
我坐在副驾驶位,一边盯着导航系统,一边观察外界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