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工程的数据库里,一行行冰冷的代码,将《玉匣真本》和《太乙金钥》的古老智慧切割、编码、储存。
林青阳坐在明理研究院顶层的办公室里,指尖划过冰凉的触控屏。屏幕上,古籍的影像纤毫毕现,每一个字迹,每一处朱批,都清晰得仿佛能闻到墨香。
但他闻不到。
他感受到的,只有一种抽离感。一种灵魂被剥离于血肉之外的空洞。
这些知识,这些传承,一旦被锁进这硅晶片的牢笼,就失去了生命。它们需要呼吸,需要与天地之气交感,需要被人的目光、人的体温、人的信念所激活。
“不够。”
林青阳喃喃自语,关掉了屏幕。
光线从巨大的落地窗涌入,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他站起身,走到窗边,俯瞰着这座车水马龙的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每一座建筑都在无声地切割着地脉,扰乱着气场。人们在其中奔波、焦虑、迷失,如同被无形之网困住的鱼。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保存典籍。
他要做一个真正的“场”。一个能让普通人亲身走进、亲身体验、亲身感悟的能量之场。
一个博物馆。
一个前无古人,也可能后无来者的中华命理博物馆。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像燎原的野火,瞬间烧遍了他的四肢百骸。血液里有什么东西在叫嚣,在沸腾。
这很莽撞。
甚至很疯狂。
他知道,这等于将自己,将明理堂,将所有的一切,都彻底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最苛刻的审视和最恶毒的攻击。
但他必须这么做。
因为传承,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秘藏,它应该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属于每一个需要它的人。
……
“你要建一个命理博物馆?”
明理基金会的会议室里,谢雨晴的指尖轻轻敲着桌面,眉毛微微蹙起。她面前是一份预算草案,上面的天文数字让她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商界女王都感到一阵心惊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