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像被揉碎的晚霞,顺着锡林郭勒草原的褶皱缓缓流淌。巴图蹲在蒙古包前,用羊角梳细细梳理老牧羊犬身上打结的毛。这只陪伴他十二年的伙伴,右耳那道月牙形伤疤在夕阳下泛着暗红,仿佛凝固的血色图腾——那是2022年暴风雪夜,为了保护羊群与饿狼搏斗留下的印记。
"该去圈羊了,敖登。"巴图轻声呼唤,羊毛毡靴踩过被夕阳晒得温热的草皮,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远处三千只绵羊正化作流动的云朵,在九曲十八弯的锡林河畔啃食牧草。他习惯性地去摸腰间的铜铃,却摸到冰冷的智能终端——这个巴掌大的设备,此刻正通过卫星与悬停在300米高空的无人机阵列相连。
六架银灰色的"天眼-X"无人机组成菱形编队,机翼边缘泛着幽蓝的量子感应光。机身搭载的第三代红外热成像仪每秒钟扫描128次,将每只羊的体温、心率数据转化为跳动的数据流,通过低轨卫星实时传回地面控制中心。这是中国科学院耗时五年研发的"牧羊犬AI"系统,此刻它的神经网络正以每秒十万亿次的运算速度,解析着草原上每一个生命的律动。
突然,终端发出尖锐的蜂鸣。巴图低头,屏幕上二十个红点正在疯狂闪烁——西北角的母羊群突破了虚拟电子围栏!他本能地攥紧马鞭,却见无人机群已如离弦之箭俯冲而下,机翼划破空气的声音惊醒了沉睡的草原。
"呼麦——"
空灵的蒙古长调从无人机扩音器中迸发,声波在草原上空荡出肉眼可见的涟漪。巴图震惊地发现,这不是普通的长调吟唱,而是经过AI算法重构的"神经引导波"。每个音符的频率都精准匹配着绵羊的脑电波共振区间,声波的相位差经过精密计算,形成无形的声墙,将失控的羊群缓缓推回主群方向。
记忆突然翻涌。去年暴雨季,同样是这群母羊误入沼泽,他和敖登在泥沼里挣扎了三个小时,最终只救回五只。而此刻,AI系统仅用三分钟就化解了危机。老牧羊犬敖登突然发出低沉的咆哮,毛发炸起如钢针,浑浊的眼球死死盯着天空中盘旋的金属巨鸟。
"巴图师傅!"项目负责人陈薇的全息投影从终端升起,淡蓝色的光影在暮色中微微闪烁,"系统刚刚完成了首次自主决策!根据卫星云图预测,十分钟后将有雷暴,AI已经规划好了三条避雨路线。"她兴奋地放大投影,草原上空浮现出三道金色的虚拟轨迹,如同成吉思汗西征时绘制的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