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驶出机场,融入这座重工业城市特有的、带着金属质感的车流之中。道路两旁,高大的厂房轮廓在秋日的阳光下投下厚重的影子,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机油、钢铁和焊接火花混合的气息。一种无形的、属于大国重器的脉搏,在这片土地上沉稳地跳动着。
一个多小时后,车子稳稳停在沈飞集团戒备森严的大门前。哨兵验证了陈羽墨提前报备的特殊通行证件,目光锐利而郑重地敬了个礼,电动闸门无声滑开。
门内,杨维和几位技术骨干正在等待他的到来。看到陈羽墨下车,杨维立刻大步迎了上来,布满岁月痕迹的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激动和急切,一把握住陈羽墨的手,力道很大。
“羽墨,你可算来了!”杨维的声音洪亮,带着东北口音特有的爽利,“邮件里提到的那些…那些想法,我们连夜组织了骨干讨论,简直…简直是醍醐灌顶!但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憋着,就等你来解惑了!”
他身后的几位骨干工程师也纷纷上前,眼神热切地看着陈羽墨。他们早已从绝密渠道知晓眼前这个年轻人不可思议的贡献和能力,那份关于“玄鸟”的初步构想邮件,其技术前瞻性和突破性,已经彻底点燃了这些沉浸航空事业数十年的老将心中的火焰。
“杨总工,各位,辛苦了。”陈羽墨微微颔首,“我们直接去会议室?”
“嗯,图纸和模型都准备好了!”杨维连声应道,亲自引路,脚步快得带风。一行人穿过巨大的厂区,巨大的厂房里隐约传来机器运行的轰鸣,如同巨兽的心跳。
会议室里,投影幕布上定格着“玄鸟”战机的概念渲染图,流线型的身躯充满了未来战机的凌厉美感。长条会议桌上,堆满了厚厚的图纸、技术参数文件和各种比例的局部模型,尤其是发动机和机翼部分。
没有多余的寒暄,陈羽墨径直走到主屏幕前,目光扫过图纸上几个被特意圈出的技术难点区域。他拿起激光笔,红点精准地落在变循环引擎的喷管结构图上。
“杨总工,邮件里提到的‘炽翎’材料合成路径,沈飞材料实验室跟进得如何?”陈羽墨开门见山。
“已经按您提供的分子式和工艺参数启动了原型制备!”一位负责材料的中年工程师立刻回答,语速很快,“高温炉已经预热,特种粉末正在按比例混合,预计明天凌晨可以进行第一次熔融铸造!陈工,您确定这碳纳米管增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能扛住变循环引擎模态转换时那瞬间的极端热应力冲击?”
“理论模型和超算模拟结果,通过率超过98%。”陈羽墨的声音沉稳有力,他手指在图纸上一划,“关键在于喷管内部主动冷却流道的拓扑结构优化,以及梯度复合层之间的应力匹配。这里,”红点移动到喷管内部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孔结构区域,“需要严格按照我邮件附件三的CAD模型加工,公差必须控制在微米级,盘古一号的精度可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