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间宽敞明亮的会议室,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量子线路图和比特参数。五六位年龄不一、但眼神都充满专注和智慧的研究员立刻起身,目光齐刷刷聚焦在陈羽墨身上,带着好奇、探究和巨大的期待。
没有过多的客套,会议直接切入技术核心。吴哲明亲自操作演示:
“陈同志,请看,这是我们目前最先进的超导量子比特阵列。”屏幕上出现一个放大的芯片显微图,上面整齐排列着数十个微小的结构,“单个比特的相干时间、单/双比特门保真度,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瓶颈在于……”
他调出另一组数据流和图表:
“第一,规模化!随着比特数量增加,串扰问题呈指数级增长!控制信号的精度、布线复杂度、以及由此引入的噪音,严重制约了保真度!我们目前64比特阵列的门操作平均保真度,在超过32比特并行操作时,会从99.8%骤降到97%以下!这距离实用化所需的99.99%以上相差甚远!”
“第二,量子纠错!这是实现容错计算的核心!但纠错本身需要大量的辅助比特和复杂的逻辑门操作,对当前的控制精度和比特数量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现有的表面码等纠错方案,编码效率低,所需物理比特数量巨大,实现难度极高!”
“第三,编译与混合架构!如何将实际的计算问题高效地‘翻译’成量子线路?如何在量子算力与经典算力之间实现最优的任务分配和协同?这些都是横亘在实用化道路上的大山!”
吴哲明的问题直指当前量子计算最核心的痛点,会议室里的研究员们也都面色凝重。这些都是世界级的难题。
就在陈羽墨凝神倾听,意识高速运转,结合烛龙提供的“河图”蓝图进行推演时,那冰冷的、如同宇宙法则本身的声音再次在意识深处响起:
【信息库检索:一级文明通用量子计算机核心瓶颈突破路径。】
【分析:目标难点核心在于‘规模化噪声抑制’与‘高效纠错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