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明院士:华科院航空动力研究所所长,华夏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白发苍苍,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隼,此刻正紧锁眉头,反复翻阅着“苍穹”发动机的报告。
周文渊院士:华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国际顶尖的材料学家,鼻梁上架着厚厚的眼镜,手指几乎颤抖地抚过“幻影”材料报告上那些颠覆性的微观结构图和令人窒息的-35dB、-40dB反射率数据。
钱伯钧院士:华科院电子学研究所总工程师,雷达与电子信息系统权威,他面前的正是那份新增的航电报告,眼神中充满了震撼与难以置信的狂热,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着报告中的神经网络架构图。
陈振国站在巨大的全息投影屏前,身姿依旧挺拔如松,但眉宇间带着长途奔波和巨大压力的疲惫。屏幕上,是陈羽墨报告中提炼出的最核心图表和性能预测对比图——那代表着“云龙”的曲线,以一种近乎蛮横的姿态,将代表华夏现役最先进五代机(J-20)和主要潜在对手同代机的性能曲线,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各位首长,各位院士,”陈振国的声音不高,却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弦上,“报告内容,相信各位在来之前已经反复审阅、验证过了。‘苍穹’发动机的核心原理、‘幻影’材料的理论基础,包括部分实验验证数据,早前已由交大渠道提交,并得到了华科院相关专家组的高度认可,其划时代意义毋庸置疑。”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今天,我带来的不仅是这两项成果的工程化方案,还有与之完美匹配、能将这两者战力发挥到极致的‘大脑’与‘眼睛’——下一代综合航电系统的核心架构!”他指向那份新增的报告,“这不是空中楼阁,是基于‘苍穹’与‘幻影’物理特性逆向推导、严密设计出的‘神经中枢’!三者,必须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系统来推进!”
会议室内一片死寂,只有沉重的呼吸声。赵启明院士忍不住开口,声音干涩:“振国同志,技术的突破性,我们看到了。但是……九个月?九月初完成整个‘云龙’平台所有子系统的理论验证和地面集成测试?这……这时间表太疯狂了!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迟,都可能……”
“我们没有时间了,老赵!”陈振国猛地打断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军人特有的、近乎悲壮的紧迫感,目光如炬地看向主位上的两位老人,“技术优势的窗口期有多短?国际形势有多严峻?暗处的敌人有多凶残、多迫不及待地想把我们的火种扼杀在摇篮里?在座的各位,比我更清楚!”
他指着全息屏幕上那碾压性的性能曲线:“‘云龙’!我们赋予它这个代号,取意《周易》‘云从龙,风从虎’,象征其无形无相、聚散随心、行踪莫测!更取意我华夏神龙,腾云驾雾,守护神州!它不仅仅是一架飞机,它是打破枷锁的利剑!是守护国门的坚盾!是震慑一切敌人的国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