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长安。
长安的春天,总是带着一种洗尽铅华后的沉静与雍容。未央宫的雕栏玉砌之间,新燕啄泥,御苑的桃李含苞,暗香浮动。自林凡迎奉献帝还都,并以雷霆手段肃清了关中内外的叛逆宵小之后,这座历经劫波的千年帝都,终于摆脱了董卓、李郭之乱以来的阴霾,在一位锐意革新、手握强权的年轻辅政大臣的擘画下,开始焕发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勃勃生机。
太极殿的书房之内,已不再是往昔那般充斥着军情急报与杀伐决断的紧张氛围。取而代之的,是堆积如山的、来自冀州、关中、徐州三地关于民生、农桑、工商、格物、教育等各项新政推行成果的喜人奏报。
林凡身着一袭玄色暗绣龙纹的常服,端坐于宽大的紫檀木书案之后。他的面容,比之初入长安之时,更添了几分沉稳与威严,那双深邃的眼眸之中,闪烁着洞察世事的智慧光芒,以及对未来那份运筹帷幄的自信。他不再仅仅是一位战无不胜的统帅,更是一位高瞻远瞩、励精图治的国之栋梁。
他手中正捧着一份由格物院院长蒲元大师与新晋格物学士王祥联名呈上的《建安四年农桑技术改良总览》。奏报中详细记述了“仙薯”、“玉麦”等高产作物在三州之地的推广种植情况,以及新式曲辕犁、水力磨坊、多功能播种机等农业器械的改良与应用成果。据统计,在这些“仙家科技”的加持下,林凡治下的粮食产量,比之往年,平均提升了三到五成!这意味着,困扰华夏数千年的饥馑问题,正在他的手中,一步步得到解决!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林凡放下奏报,嘴角勾起一抹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民以食为天,只有让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穿暖,他那些更为宏大的政治理想与社会变革,方能拥有最坚实的基础。
书房的另一侧,甄宓身着一袭淡雅的杏黄色宫装,青丝如云,环佩叮当。她正坐在一张铺着锦绣软垫的胡床之上,纤纤玉指轻捻着一卷来自“京师大学堂女子学院”的教学计划。自与林凡大婚之后,她不仅是林凡的贤内助,更以其过人的才情与智慧,积极参与到各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之中。尤其是林凡力排众议,在长安、邺城、彭城三地大学堂中设立的“女子学院”,招收有才华的女子学习医药、纺织、教育、财会等实用技能,更是由她亲自倡导并负责具体的筹办与管理。
此事在最初,曾引起朝野上下的巨大争议。那些皓首穷经的老儒们,纷纷上书,痛斥此举“有违祖制,败坏纲常,阴阳失序,国之将亡”。然而,在林凡的强力支持与甄宓的巧妙周旋之下,“女子学院”最终还是成功开办,并很快便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那些走出学院的女子,或成为医术精湛的女医,救死扶伤;或成为技艺高超的纺织工匠,改良工艺,提升产量;或成为循循善诱的女先生,为更多的女童开启了智慧之门。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女子并非只能困于内宅,亦能为国家与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