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 > 第106章 向青海出发「味觉共鸣·六月十四」

第106章 向青海出发「味觉共鸣·六月十四」(1 / 2)

一、祁连山麓的晨光告别

张掖的晨光给七彩丹霞镀上金边时,房车已碾过甘州市场的青石板路。李可佳抱着牛皮手账坐在窗边,指尖划过纸页上的「牛肉小饭」速写——马师傅翻飞的片刀、碗里跳动的面丁、汤面上绽开的辣子花,都被她用彩铅描得鲜活,旁边贴着粒晒干的面丁,像枚「面食标本」。骆梓淇架着相机拍车窗外的景色,镜头里,祁连山的雪线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山顶的积雪与山脚下的麦田,成了幅「冰与火」的自然画卷。

「看左边,那是焉支山,」司机老王指着远处的红色山体,「当年霍去病西征,匈奴唱『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说的就是这儿。」李可佳凑近车窗,看见山体的红色条纹层层叠叠,像被时光揉皱的锦缎,山腰间的芨芨草在风中摇晃,像给山系了条流动的绿腰带。她忽然想起在甘州市场买的夜光杯——杯身的青玉纹路,竟和眼前的丹霞层理惊人相似,都是大地用亿年时光,刻下的「色彩密码」。

房车驶过「河西走廊」路牌时,李可佳的笔尖在纸页上顿了顿——路牌的蓝底白字被晨露打湿,「河西走廊」四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串连接古今的钥匙。她翻开新的一页,用红笔写下「甘肃味觉地图」:兰州牛肉面的筋道画成黄河浪,敦煌杏皮水的甜勾成月牙泉,阳关哈密瓜的沙堆成鸣沙山,张掖牛肉小饭的暖连成七彩丹霞,每个图标旁都贴着对应的「味觉碎片」:牛肉面剂的粉末、杏干的绒毛、哈密瓜的沙粒、面丁的碎屑,像给地图盖了层「可触摸的记忆」。

二、车轮上的「味觉复盘」

当祁连山的雪水汇入车窗外的溪流时,骆梓淇开始剪辑甘肃段的视频。电脑屏幕上闪过无数个「味觉瞬间」:李可佳在正宁路夜市举着甜胚子奶茶,铜铃在夜色里摇晃;蹲在马子禄后厨看师傅揉面,蓬灰水在面盆里画出涟漪;在阳关瓜田敲哈密瓜,雅丹地貌在背景里蒸腾;莫高窟旁晒杏干,王姐的银镯子在晾架下闪光……最后定格在沙洲夜市的烤全羊——李可佳举着羊腿笑,油花在镜头里闪着光,背后的馕坑炭火,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给甘肃的「烟火气」,打了个温暖的句号。

「你说,甘肃的味道像什么?」李可佳忽然指着窗外的麦田——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像给大地铺了张会动的地毯,「牛肉面的筋是黄河的骨,杏皮水的甜是沙漠的吻,哈密瓜的沙是鸣沙山的魂,连牛肉小饭的暖,都是甘州晨雾里的烟火。」她摸出手账里夹着的红柳木枝——那是在敦煌烤全羊时捡的,树皮上的焦痕还带着炭火的暖,「这些味道啊,就像河西走廊的驼铃,响在舌尖,也响在心里。」

骆梓淇忽然指着视频里的一个细节:李可佳在菜市场装拉面剂时,老王往袋子里多塞了包「戈壁蓬灰」,说「回家揉面时加半勺,面香能多飘三条街」。此刻的行李箱里,那包蓬灰正和杏皮水原料挨着,包装袋上的沙粒,在车轮的颠簸中轻轻晃动,像在跳一支「迁徙的舞」。

最新小说: 谢邀,人在综艺靠毛茸茸带飞躺赢 渣男骗我到死,重生改嫁他死对头 农门长姐,我靠打猎发家致富 腌臜玫瑰 绝美人鱼穿斗罗,男主们排队求宠 搬空家产去随军,娇小姐被宠麻了 渡执录 我提离婚后,清冷老公破戒了 我家故事多 假千金被团宠,侯府一家跪求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