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35岁那年被优化,找工作时发现“大厂不要,小厂嫌太贵”,最后只能去小公司做运维,工资砍了一半,每天还要被刚毕业的组长呼来喝去。
职场对35岁的苛刻,本质上是对“可替代性”的筛选,如果你的工作谁都能做,那自然会被更便宜的年轻人替代;如果你的经验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年龄反而会成为优势。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可替代”太难,所以35岁的职场危机,更像一场被淘汰的恐慌。
35岁的苦难,集中在责任的峰值上。孩子刚好上小学或初中,正是要花钱、要陪伴的阶段,辅导班、学区房、兴趣班,每一项都像吞金兽;父母大多六十多岁,身体开始出各种问题,今天这个要体检,明天那个要住院,医药费、护理费是无底洞;自己的房贷车贷,每月雷打不动要还,少还一期就可能影响征信。
有人给家里的开支做过统计,发现“每月固定支出是工资的八成”,剩下的两成要应付突发状况,想给自己买件新衣服都要犹豫半天。
这种责任的重压,往往让人“不敢病、不敢辞、不敢死”。有人父亲住院,每天医院公司两头跑,累得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就能睡着,却不敢请假,“全勤奖能抵三天的住院费”;有人被领导当众骂得狗血淋头,攥紧拳头又松开,心里想的是“这个月的房贷还没凑够”;有人甚至不敢买保险,觉得每年几千块的保费,够给孩子报个辅导班了。
35岁的人,像家里的顶梁柱,明明自己也快被压弯了,却只能硬挺着,因为知道自己倒下了,家就塌了。就像老房子的承重墙,就算出现裂缝,也得用钢筋水泥加固,不能有丝毫松动。
35岁的苦难,还在于梦想的冷却。年轻时总说“等有钱了就去旅行”“想辞职开个小店”,35岁后再聊起这些,只会苦笑着说“算了吧,不现实”。
有人大学时爱画画,画笔和颜料堆在柜子顶层,上面落满了灰,偶尔翻出来想画两笔,孩子突然哭了,只能放下画笔去冲奶粉;有人以前想考研究生,书买了一堆,却总被“明天要交的报表”“孩子学校要开家长会”挤占时间,最后书被当成废品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