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镇上集市发现“新款老年机卖得火”,就托人从县城批发市场带货,加十块钱一台卖给村里的老人,赚的是不用老人跑路的辛苦费。
有人注意到“工厂宿舍晚上关灯早,打工者想看书却怕影响别人”,于是去批发市场批来小夜灯,5元进货卖10元,还附赠一节备用电池。这些操作的核心,不是多有远见,而是比别人多走一步。
赚钱的第三层诀窍,是“成本控制”的艺术。真正的省钱不是抠门,而是让每一分钱都产生杠杆效应。夜市摆摊的夫妻不会租贵的摊位,而是选在主干道旁的支巷口,租金便宜一半,却在路口摆个小灯箱指引“往里走5米,麻辣烫5元起”。
骑三轮车收废品的人不会空车返程,而是在车斗里装个小喇叭,循环播放“旧手机换菜刀”,把别人眼里的“空驶”变成“换货”的机会。
成本控制的精髓,是分清“必要成本”和“冗余成本”:前者是能带来回头客的投入,比如卖煎饼时多给半勺酱;后者是能省则省的消耗,比如用装水果的泡沫箱当收纳盒。
更高级的成本控制,是用资源换资源而非“用钱买资源”。有人想在工地旁卖盒饭,没钱租门面,就和旁边的小卖部商量“每天给你10元,用你的桌子和电”,自己只带煤气灶和食材。
有人收旧衣服想赚差价,没有仓库,就和小区保洁员说好“你帮我留意住户扔掉的旧衣服,挑干净的留给我,每袋给你5元”。这种轻资产思维,本质上是底层社会的互助,你帮我搭个便车,我给你分点好处,就像菜市场里“你给我一把葱,我给你称菜时多搭一两”,不用签合同,却比合同更牢靠。
赚钱的第四层诀窍,是“人性弱点”的正向利用。贪婪、懒惰、虚荣、恐惧,这些看似负面的人性特质,恰恰是底层生意的黏合剂,但前提是守住“不坑人”的底线。
有人在工厂门口卖水果,利用“打工者想占便宜”的心理,搞“10元3斤”的促销,实则称的时候多给一两,让顾客觉得占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