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隐蔽的是,惹是生非能成为小人的“风险转移”工具。当自身存在短板或过错时,制造新的冲突可分散他人注意力。车间里有人操作机床出了废品,组长正要问责,他突然提高嗓门:“同事昨天还说这台机器早就该检修了,你们不听,现在出问题倒怪我?”
菜市场的摊主称菜时少了半两,顾客刚要理论,他立刻冲着隔壁摊位喊:“隔壁摊主,你家那秤是不是也该校校了?上次有人说你给的排骨不够秤呢!”。这种策略如同魔术中的“障眼法”,用新的焦点掩盖真正的问题,在他人忙于应对纷争时,悄悄化解自身的危机。
惹是生非的深层逻辑,是对“确定性关系”的破坏欲。稳定的人际秩序中,小人往往处于边缘位置,而混乱的关系网络里,他们反而能找到缝隙。社区广场舞队原本排练得好好的,领舞的威望很高,队里就总有人在休息时跟人嘀咕:“我看领舞最近选的曲子都偏向年轻人,是不是故意排挤咱们这些老队员?”
部门里两个主力同事合作项目很顺利,就有人私下跟其中一人说:“我瞅着搭档最近跟领导走得挺近,你这部分功劳可别被他占了去”。
他们害怕“所有人都和睦相处”,因为这会让自己失去被需要的理由,于是不断抛出类似的猜测,用怀疑瓦解信任。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他们需要持续的涟漪证明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破坏欲背后,是对“被孤立”的恐惧,通过让所有人都陷入相互猜忌,自己反而能成为“唯一安全的倾诉对象”。
这种破坏欲还体现在对“规则共识”的消解上。业主群里明明约定“晚十点后禁发广告”,有人偏在十一点发代购信息,被提醒了就说“就发一条怎么了,这么较真干啥”;公司规定“请假需提前三天申请”,有人临时有事要休假,就跟领导说“同事上次不也是当天请的假吗?凭啥我就不行”。
表面看是不拘小节,实则是通过挑战规则制造混乱,再在混乱中建立自己的特殊通道。一个总以“忘了”为借口迟到的人,本质上是想测试制度对自己的宽容度;一个常在家庭聚会上说“家人做菜太咸”“晚辈成绩不行”的亲戚,实则是想享受“别人不敢说只有我说”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