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是吃撒了盐的羊肉,不加其他的佐料,喝着马奶酒,酒精可以让他们劳累了一天的身体放松下来。
他们吃的菜是土生土长的匈奴韭、沙葱、沙芥、草黄麻、香叶芹葱头、水车前、茸草等,以及肉汤。
总体来说,匈奴人在饮食上,跟中原人的区别是巨大的。
他们按食物的颜色可将其归纳为白、红、黄、绿、黑五大类。
“白”即白食,就是奶和奶制品。
奶有牛奶、马奶、羊奶等。
奶制品有奶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酸奶、马奶酒等。
“红”即红食,就是各种野生动物以及家畜的肉、血、内脏、骨等。
“黄”即黄食,主要指从动物脂肪或乳奶中提炼出来的油脂。
牧民泡奶茶用的炒粟米也在黄食中,这粟米就是黄色的小米。
“绿”即绿食,主要指土生土长在匈奴高原上的匈奴韭、沙葱、沙芥、草黄麻、香叶芹葱头、水车前、茸草等可以食用的特产绿色植物。
“黑”即黑食,主要指不加奶的茶、肉汤和白水等。这五类食品中,动物肉、油脂类占了几乎三分之二。
匈奴人的这种肉奶高蛋白的饮食结构,注定了他们的身形在横向上非常的粗壮。
在西方,罗马历史学家威格尔是这样描述匈奴人。
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唇胡须浓密,而颔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
他的身穿长齐小腿的两边开叉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
一条短毛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
鞋是皮制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扎紧。
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匈奴人矮短的形象跟影视作品之中刻画的高大威猛的形象有很大的出入。
有很多人认为匈奴人能够成为上帝之鞭,打得西方人嗷嗷叫,他们的体型就一定高大无比。
其实不然。
匈奴人真正难以对付的地方,并不是他们的体型有多高大。
而是速度!
罗马史学家阿密阿那斯在《历史》中这样描述,“他们在马背上生长,可以几天几夜不下马。打仗的时候,他们很少排成整齐的队形,时而分散,时而聚集,来去如风,往往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就已经冲到眼前,而杀戮劫掠一番后又迅速离去。”
骑兵真要各个两米的身高,他们的动作无法如此敏捷,匈奴马也才一米七高,驮着三四百斤的彪形大汉,能跑得快才是怪事了。
匈奴人的骑兵都是专门挑矮壮的。
矮,体重就不高,匈奴马的负担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