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沉浸在权斗清洗的血色与压抑之中时,千里之外的江南水乡,却正被一股全新的、带着馥郁香气的热潮所席卷。
苏杭,“清丝坊”分号。
开业当日,其盛况竟丝毫不亚于京城初见。
乌篷船在门前的河道上络绎不绝,停靠处几乎挤不下一叶扁舟。
从船上走下的,无不是绫罗绸缎、珠翠环绕的江南名媛,或是气度雍容、眼神精明的富商巨贾。
分号的掌柜姓沈,是林默特意从南方精心挑选的,不仅精通商贾之道,更深谙江南人士的审美与喜好。
店铺装潢雅致到了极点,每一处细节都透着低调的奢华与江南独有的韵味。
限量发售的凝玉皂与清露,依旧是引爆全场的焦点。
“早就听闻京城姐妹们为这‘清丝坊’的宝贝抢破了头,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一位身着苏绣旗袍的贵妇轻摇团扇,美目中满是惊艳。
“何止名不虚传!这香气,这触感……我那几家铺子里的西洋香水,怕是都要被比下去了!”旁边一位绸缎庄老板抚须赞叹,已经在盘算如何搭上关系,做这“清丝坊”的生意。
贵宾帖同样千金难求,预定更是排到了数月之后。
苏杭的成功,不仅在于复刻了京城的模式,更在于它精准地契合了江南富庶之地对于精致、新奇、高雅之物的极致追求。
消息雪片般飞回林默手中。
彼时,林默正坐在一处隐秘的庭院内,面前摊开着两份截然不同的报告。
一份是来自苏杭沈掌柜的捷报,详细罗列了开业三日的惊人销售额、贵宾名单以及市场反馈,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激动。
另一份,则是由影卫暗线呈上的密报,墨色字迹冰冷而残酷,详细记录了江南一带几家最大的香皂仿冒作坊的信息。
“‘玉容斋’,坊主王四,苏杭本地泼皮出身,与城南巡检司副官勾结甚密,产品低劣,但仗势欺人。”
“‘百花阁’,背后似有漕帮影子,原料来源复杂,曾试图贿赂我方采买未果。”
“‘凝香小筑’,技艺稍佳,模仿得最像,据查其核心配方是从京城某失势官员府中流出……”
密报上清晰地列出了这些作坊的位置、主事人的背景、惯用的销售渠道,甚至连他们偷偷采购劣质油脂和碱料的上家都查得一清二楚。
林默的指尖在“凝香小筑”的名字上轻轻敲击着,眼中没有任何波澜,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冷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