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巢残舰:**
进入穹顶残骸内部,光线陡然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枯萎植物与金属熔融的混合气味。破裂的能量导管偶尔迸发出几丝微弱的电火花,照亮布满裂痕的墙壁和倾倒的设备。
* **紧急锚定:** “白星”操控构装将苏梨残躯小心地放置在一个相对完整的保育茧基座旁(基座本身已失去功能)。星骸棱柱则被固定在基座残存的能量接口上,幽蓝光流微弱地注入,试图稳定其内部结构。
* **菌丝再生:** “白星”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修复载体上。她调动残存的、受控的翡翠菌丝(约20%未损毁部分),不再进行粗暴缝合,而是如同精密的生物工程师:
* **神经接驳:** 菌丝末梢如同纳米机器人,小心翼翼地清理断裂的神经束创面,尝试进行更精细的**生物电接驳**,修复部分感觉与运动神经通路。
* **创面修复:** 对撕裂的伤口进行**生物膜覆盖**,分泌促进组织再生的活性物质(效率极低,但聊胜于无)。
* **能量汲取:** 菌丝刺入保育室残存的、枯萎但未完全碳化的光藤根部,极其缓慢地汲取着其中残留的、微乎其微的生命秩序能量,转化为最基础的生命维持力注入苏梨体内。
* **残舰的馈赠:** 保育室残存的备用能源被“白星”高效地重新分配:大部分用于维持棱柱最低限度的稳定;小部分用于驱动菌丝修复网络;极少部分用于激活了穹顶内一套严重受损的**被动式广域环境扫描阵列**(功率极低,扫描范围有限,但能提供基本的警戒)。
这半截残骸,如同一艘搁浅在宇宙坟场的、失去动力的生物星舰残骸,成为了两人(?)临时的避难所与维修坞。
**烙印的异动与溯源:**
在初步稳定了载体外部创伤、并确保棱柱不会立刻崩溃后,“白星”冰冷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苏梨心渊深处那个被封锁的、属于曜儿的烙印。之前的意识洪流与共视,让她对这个烙印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改变。它不再仅仅是“污染链接”,更是…**一个蕴含着关键信息的谜团**,一个可能指向曜儿现状、甚至对抗静滞巨茧的潜在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