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念头让团队调整了研发方向。他们不再追求单一的高导电性,而是尝试将纳米碳纤维与聚羟基脂肪酸酯按特定比例复合,前者负责导电,后者提供生物相容性和适度的柔韧性。更关键的是,他们在涂层中加入了一种从海洋贻贝足丝中提取的黏附蛋白,这种蛋白质能让针体表面形成一层动态平衡的水合层,既避免人体免疫系统的排斥,又能让微电流像沿着预设轨道行驶的列车,稳稳穿过肌肉、筋膜和神经组织。
此刻,电镜下的纤维结构完美印证了他们的设想。那些相互交织的碳纤维如同精心铺设的电路网络,而包裹在外的聚合物涂层则像一层温润的“皮肤”,王岚仿佛能看到电流在其中平稳流动的轨迹。
二、实验室里的“得气感”
“看这个波形!”上午九点,神经电生理专家李教授突然提高了声音,引得正在整理数据的团队成员纷纷围拢过来。他面前的示波器屏幕上,一条淡绿色的曲线正规律地起伏,像平静湖面上荡漾的涟漪。
这是用新型生物电池针灸针刺入离体猪坐骨神经组织后,记录到的神经电信号。与传统电针疗法那种锯齿状的剧烈波动不同,新针体输出的电流信号稳定得惊人,峰值与谷值之间的偏差始终控制在0.3毫安以内。
“这就像从手摇发电机变成了稳定电源。”李教授指着屏幕解释,“传统电针的电流会受皮肤电阻变化影响,患者稍微动一下,刺激强度就可能差好几倍。但这种新材料能自动补偿阻抗变化,你看——”他示意助手轻轻拉动神经组织,模拟人体活动时的位移,屏幕上的曲线只是微微晃动了一下,很快又恢复了平稳,“它就像有自我调节能力,始终把电流精准送到该去的地方。”
王岚拿起一根新型针灸针,放在指尖端详。针体细如发丝,长度仅3厘米,针尖呈柔和的圆钝形——这是参考了中医“揣、爪、搓、弹”的进针手法设计的,既能减少痛感,又能保证电流输出的稳定性。最关键的是位于针尾的微型生物电池,直径不足1毫米,外观像一粒透明的胶囊,里面封装着葡萄糖氧化酶和纳米催化剂,只要接触到人体组织液中的葡萄糖,就能持续产生0.5-2毫安的电流,完全不需要外部供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