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林博士坚定的声音:"订。质量面前,价格不是问题。"
生产线上的显微镜
研发部的改进计划在车间里掀起了轩然大波。王工带着团队在生产线上加装检测设备时,遭到了车间主任的反对。
"王工,这已经是第三条检测线了。"车间主任老李擦着额头的汗,"原来每小时能生产3000根针,现在降到2100根,工人的绩效怎么办?"
王工指着新安装的激光检测仪:"老李,你看这个。"他拿起一根刚生产出的针灸针放在检测台上,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三维立体图像,针尖的圆度误差精确到0.001毫米。"日本要求针灸针针尖曲率半径必须控制在0.12±0.01毫米,我们原来的设备只能检测到0.01毫米级,这台能到0.0001毫米。"
老李凑近屏幕,看着上面跳动的数字:"可这会影响产量啊。"
"不会的。"王工调出近一周的数据对比图,"前三天产量下降,但从第四天开始,因为返工率下降67%,实际有效产量反而提高了15%。"他指着图表上的上升曲线,"而且你看,工人的操作熟练度在提升,他们现在能在检测时就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
生产线末端的质检台前,质检员小陈正在使用新配备的电子放大镜。屏幕上,针灸针的针体表面像一片微观的平原,任何微小的划痕都无所遁形。"王工,你看这个。"她指着一处0.002毫米的瑕疵,"按照新标准,这属于不合格品。"
王工点点头:"标记下来,记录生产时间、设备编号和操作人员。通知维修组检查那台拉丝机的模具,可能有磨损。"
这种精准的追溯让问题处理效率提升了三倍。过去需要两天才能定位的设备故障,现在两小时就能解决。当第一周的合格率达到99.6%时,老李主动找到王工:"再加装两条检测线吧,我算过了,长远来看划算。"
追溯体系的构建
质量监管部的办公室变成了数据中心。部门主任赵敏将整个生产流程分解成128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安装了数据采集装置。墙上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各环节的质量数据,绿色代表正常,黄色代表预警,红色则是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