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当苗医遇上世界
会议室的空调将七月的暑气隔绝在外,巨大的椭圆形会议桌被晨光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林岚博士站在壁挂式世界地图前,指尖的激光笔在欧罗巴半岛上划出一道明亮的弧线,会议室里三十多双眼睛跟着那道光束移动,空气里浮动着咖啡因与打印纸混合的、属于忙碌清晨的气息。
“生物电池针灸针的三期临床数据已经通过复核,”林岚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她身后的投影幕布上,动态图表正展示着慢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指数曲线——那条代表苗医结合疗法的绿线,正以令人欣喜的弧度持续下行,“这意味着我们终于可以迈出这一步:让传统苗医的智慧,借现代科技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激光笔在地图上依次点亮三个区域:“欧洲的德国、法国,北美的美国,亚洲的日本。这三个区域医疗体系成熟,且近五年对替代医学的接纳度提升了至少17%。”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座的团队成员,“接下来的三个月,我们要完成这三个区域的合作框架搭建、临床试验方案本地化,以及苗医文化的前期推广铺垫。”
负责外联的李明立刻在笔记本上敲下“德法美日”四个关键词,笔尖在“德国”二字下重重画了道横线。他的电脑屏幕右下角,十几个未读邮件正闪烁着提示灯,其中三封来自慕尼黑大学医学中心的国际合作部。昨晚他熬到凌晨两点,才把项目英文介绍里“气行周天”这个概念,勉强转化为能让西医理解的“人体生物电循环系统”。
“林博,”李明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声音带着一丝熬夜后的沙哑,“我已经和慕尼黑大学的汉斯教授通过两次邮件,他对我们的‘电针-苗药复方’组合治疗代谢综合征很感兴趣。这周我计划安排三次视频会议,争取月底前拿到他们的伦理审查初步意见。”他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张手绘的联络进度表,每个国家的名字旁都标注着不同颜色的星号,“法国那边,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的生物电实验室主动联系过我们,他们想合作测试针灸针的电流传导效率,这或许能成为突破口。”
“很好。”林岚点点头,激光笔转向会议桌另一端,“张教授,方案本地化就拜托您了。”
张启明教授推了推老花镜,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打印整齐的资料,最上面是份《全球人种体质特征差异报告》。他用红笔在“高加索人种关节腔液黏稠度”那栏画了波浪线:“不同人种的皮肤电阻、肌肉密度差异很大,比如白种人的表皮角质层平均比亚洲人厚0.3毫米,这会影响电针的刺激强度。我已经让团队设计了三套电流参数方案,下周开始在模拟皮肤上测试。”他忽然想起什么,补充道,“另外我查了WHO的传统医学指南,法国对草药成分的限制特别严格,我们常用的七叶一枝花里含有的蚤休苷,可能需要做更详细的毒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