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陈默按下手中的控制器,"当针体插入穴位,镁合金与组织液中的电解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碳纤维作为导电网络,能持续产生50-100微安的脉冲电流。我们在猪的足三里穴做过实验,这种微电流能激活乙酰胆碱受体,比传统针刺的得气感强3倍。"
正说着,护士推着病床进来,上面躺着辗转难眠的张阿姨。她患顽固性失眠五年,靠安眠药才能睡三四个小时,眼下的乌青像两片浸了墨的棉絮。
"试试苗医的'睡药'疗法配合生物电池针。"李教授消毒后,用镊子夹起银针,对准张阿姨的神门穴。针尖刚触及皮肤,张阿姨就轻颤了一下:"麻...麻嗖嗖的,像有小虫子爬进心里。"
陈默盯着监测屏幕,心率变异性(HRV)曲线正在发生奇妙的变化。传统针刺时HRV的波动像平缓的溪流,此刻却泛起密集的涟漪,低频成分(LF)与高频成分(HF)的比值正快速下降——这意味着交感神经张力在减弱,副交感神经开始主导。
更神奇的是,当李教授在大椎穴贴上浸过吴婆改良草药汁的棉片时,生物电池针的电流强度自动增强了20%。"五味子的酸性成分能加速镁离子释放,"陈默指着数据模型,"我们在针体表面刻了PH敏感型纳米阀门,当遇到酸性环境就会扩张,这和苗医'以酸引药'的理论完全吻合。"
张阿姨的呼吸渐渐变得深长,睫毛在眼睑下投出细碎的阴影。原本需要半小时才能完成的针刺,这次只用了15分钟,她就发出轻微的鼾声。护士测量褪黑素水平时惊呼出声:"2.3ng/ml!比刚来的时候高了两倍还多!"
三个月后的学术会议上,陈默展示的临床数据震惊了全场:针对12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生物电池针配合"睡药"疗法使平均睡眠潜伏期缩短至17.6分钟,深睡眠时间占比提升41%,且无任何药物依赖现象。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份苗族古歌的转录本——"月落采露雷公草,铜锅九转化电膏",旁边配着扫描电镜下草药晶体的照片,两者的结构竟如同镜像。
"但我们遇到了新问题。"陈默切换到下一张PPT,上面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X光片,"在治疗风湿时,生物电池针的持续电流会导致局部组织水肿。吴婆说老祖宗用'隔姜灸'来散瘀,但我们的针体无法兼容传统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