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尘心中一动,这不就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振动模态”吗?传统脉诊可能更注重“形”(脉搏的形态),而苗医的摸脉,似乎更侧重于“势”(脉搏振动的态势)。
接下来的几天,叶尘在苏瑶的协助下,对寨子里几位已知病情的村民进行了苗医摸脉和现代仪器脉象采集的对比。苏瑶的摸脉技艺也相当娴熟,她纤细的手指搭在患者腕上,神情专注,仿佛在聆听一曲只有她能听懂的生命乐章。
叶尘发现,苏瑶和吴阿婆在判断早期肾脏问题时,准确率极高,远超他带来的AI模型。他仔细观察她们的指法,发现她们的指尖并非完全静止,而是以一种极细微的频率“震颤”着,似乎在主动感知某种振动信号。
“苏瑶,你们摸脉的时候,指尖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技巧?”一次采集完数据后,叶尘忍不住问道。
苏瑶想了想,说:“阿婆说,要‘以心传手,以手知音’。手指要放松,但又要‘抓住’脉的‘动静’。有时候,戴上银饰,好像更容易‘听’清楚。”
“银饰?”叶尘注意到,苏瑶的手腕上戴着一副精致的银镯子,吴阿婆脖子上则挂着一条厚重的银项圈。
“嗯,”苏瑶点头,“寨子里的老人说,银能‘通’,能让手上的感觉更灵。小时候学摸脉,阿婆就让我戴着银镯子练。”
这个细节,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叶尘心中激起了涟漪。银?传导性?这会不会和脉象振动的传导有关?
第二章:银环的秘密与代码的觉醒
回到省城的实验室,叶尘立刻投入了工作。他将在苗寨采集到的脉象数据,特别是那些包含苗医判断为“肾病相关”的振动模态数据,单独提取出来,输入到AI模型中进行二次训练。
同时,他脑海中不断回响着苏瑶提到的“银饰”。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银具有极佳的物理传导性和化学稳定性,银离子还有一定的杀菌和促进神经传导的作用。难道苗族“银项圈诊病”的习俗,真的有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