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个可能!”陈光激动地说,“传统的量子计算机,量子比特的纠缠态很难维持,而且构建复杂。但如果我们能借鉴‘通经断纬’的思路,用某种材料模拟经线的框架,纬线的量子比特,或许能找到一种更稳定、更高效的量子计算结构!而且,这种结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启发的!”
一个大胆的设想,在秦淮河畔的古老作坊里,悄然萌芽。周玲看着陈光眼中闪烁的光芒,又看了看手中光滑的蚕丝,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也许,老祖宗的智慧,真的能在最前沿的科技领域,焕发新的生机。
第二章:蚕丝为线,织就量子之网
陈光的想法并非一时兴起。回到研究所后,他立刻召集了团队核心成员,包括材料学家林薇和计算机专家王浩。
“各位,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陈光在会议室的白板上,一边画着云锦的经纬结构图,一边解释着他在“云锦阁”的灵感,“云锦的‘通经断纬’,给了我启发。我们能否用蚕丝蛋白作为基础材料,构建类似云锦结构的量子计算框架?”
“蚕丝蛋白?”林薇有些惊讶,“这种生物材料,能承受量子计算所需的环境吗?而且,如何让它具备量子特性?”
“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陈光指着图,“云锦的经线是基础,我们可以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蚕丝蛋白纤维,作为稳定的量子比特载体框架,也就是‘经线’。而‘纬线’,则是量子比特本身。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将量子纠缠态‘编织’进这蚕丝蛋白的结构中,利用其天然的分子排列和稳定性,来维持量子比特的纠缠状态。”
王浩推了推眼镜:“陈教授,您是说,用生物材料的天然特性来解决量子比特的退相干问题?这思路很新颖,但难度极大。而且,怎么让每个‘纬线’量子比特对应到具体的计算单元呢?”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关键点了——《针灸大成》。”陈光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中医经络学说里,穴位是人体信息交汇的关键点。而量子计算,本质上也是信息的处理和关联。我设想,每个量子比特,对应《针灸大成》中的一个穴位。穴位之间的经络联系,就像是量子比特之间的纠缠关系。这样,我们构建的不仅是一台量子计算机,更是一个‘量子经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