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反复筛选和实验,李雯最终选定了一种新型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这种材料不仅满足生物相容性的要求,还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能够通过先进的光刻技术精确地刻蚀出纳米级沟槽。
接下来是沟槽结构的设计。李雯与团队中的工程师们紧密合作,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不同的沟槽形状、尺寸和布局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他们尝试了直线型、分支型、网状等多种结构,分析每种结构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经过无数次的优化和调整,他们终于确定了一种最为理想的纳米级沟槽布局,这种布局能够根据血糖浓度的pH值变化,灵敏且准确地调节药物提取物的释放比例。
在解决了结构设计问题后,如何将“雅叫哈顿”方中的有效成分精确地加载到芯片上,又成了新的难题。李雯和她的团队运用微纳加工技术,成功地将药材提取物封装在芯片的特定区域,并确保其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够稳定保存且顺利释放。
经过数月的日夜奋战,第一代仿叶脉微流控给药芯片终于研制成功。它犹如一颗微小而精密的科技明珠,承载着李雯和团队的心血与期望。
第四章:临床试验
微流控给药芯片研制成功后,便迎来了至关重要的临床试验阶段。李雯深知,只有通过严谨的临床试验,才能验证芯片的实际疗效和安全性。
她与当地的医院合作,招募了一批糖尿病足患者参与试验。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传统的“雅叫哈顿”散剂治疗,另一组则使用微流控给药芯片配合傣医“睡药”疗法进行治疗。
“睡药”疗法,作为傣医独特的治疗手段,通过药浴熏蒸的方式,让药物透过皮肤渗透到人体内部,发挥治疗作用。在试验过程中,使用芯片的患者在每次进行“睡药”疗法时,将微流控给药芯片固定在特定的穴位上。随着药浴熏蒸的进行,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变化会通过皮肤传递到芯片上,芯片上的纳米级沟槽便会根据血糖浓度的pH值自动释放不同比例的药材提取物。
李雯和她的团队密切关注着每一位患者的治疗进展。他们定期对患者的糖尿病足溃疡进行评估,测量溃疡的面积、深度,观察愈合情况。同时,他们还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身体各项指标进行详细的监测,以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