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材料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设计和制造“量子拔罐仪”的原型。王磊和李教授带领着一个小型的科研团队,日夜奋战在实验室里。他们不断调整纳米级钛膜的厚度、形状以及与其他部件的组合方式,以实现对真空场的精准控制。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改进,他们终于成功制造出了第一代“量子拔罐仪”原型。这台仪器通过纳米级钛膜产生的可控真空场,能够对皮肤表面产生特定的压力和能量作用,初步实现了他们设想中的部分功能。
然而,要将其应用于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需要对仪器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于是,团队开始对仪器进行大量的实验测试,包括对不同材质、不同结构的纳米级钛膜进行测试,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对皮肤和组织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遇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如何精准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氧分压。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他们发现通过调整纳米级钛膜产生的真空场强度和频率,可以实现对毛细血管血氧分压的精准调节。这一发现让他们兴奋不已,意味着他们的研究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第四章:临床试验的曙光
经过数月的努力,“量子拔罐仪”终于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他们首先选择了腰肌劳损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因为王磊在日常理疗中发现,腰肌劳损患者数量众多,且传统拔罐疗法对其有一定疗效,便于对比“量子拔罐仪”的效果。
在临床试验中,王磊采用了仪器结合《针灸大成》中“走罐法”的治疗方式。他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仔细记录每一位患者的治疗过程和身体反应数据。随着试验的进行,令人惊喜的结果逐渐显现出来。
通过专业的检测设备发现,使用“量子拔罐仪”结合走罐法后,患者局部血液循环速度提升了2倍。这一结果远远超出了传统拔罐疗法的效果,意味着患者的肌肉组织能够更快地获得充足的养分,加速恢复。
更令人惊喜的是,当他们使用太赫兹光谱对治疗后的组织进行分析时,发现量子拔罐产生的电磁场能与人体胶原蛋白的分子振动频率共振。这种共振效应能够加速组织修复,促进受损肌肉和韧带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