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残卷与昆仑雪韵:五行相胜膏复原记
第一章 藏经洞里的残页密码
敦煌莫高窟的夏天,阳光炽烈得仿佛能融化千年的时光。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沙土气息和壁画颜料特有的矿物味道。中医药大学博士林溪站在第17窟——那个着名的藏经洞前,心跳有些加速。她不是第一次来敦煌,但这一次的任务,却让她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量。
几天前,敦煌研究院的考古学家在对藏经洞进行一次小规模的保护性清理时,意外发现了一个被遗忘在角落、用残破丝绸包裹的卷轴。卷轴已经严重朽坏,大部分内容模糊不清,但其中几页残片上的文字,却像一道闪电,击中了参与联合考古项目的林溪。
那是唐代医书的残页,上面的字迹虽已褪色,却依稀可辨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内容——这部托名陶弘景的医籍,是中医典籍中的瑰宝,记载了许多失传的古方和脏腑用药理论。而最让林溪激动的是,其中一页残片的边角,用一种她从未见过的符号和文字,标注着一个方剂的名称和部分药材:“五行相胜膏”。
“五行相胜膏……”林溪低声念着,手指轻轻拂过残破的纸页,能感受到历史的粗糙质感。这个名字在中医古籍中偶有提及,却从未有完整的配方流传下来,只言片语中都称其为治疗“皮肤顽疾”的神效方剂。
回到临时搭建的研究帐篷,林溪立刻投入到对残页的研究中。残页上的汉字部分还算清晰,但涉及具体药材和炮制方法的关键部分,却似乎是用一种梵文注音的方式书写的。这让她陷入了困境。她熟悉中医术语,也略通梵文 basics,但这种将梵文发音与中药名结合的特殊注音方式,却让她如同面对天书。
“林博士,怎么样?有进展吗?”敦煌研究院的王教授端着一杯凉茶走进来,看到林溪紧锁的眉头,关切地问。
林溪抬起头,眼中带着疲惫:“王教授,汉字部分能解读一些,确是《辅行诀》的内容,而且提到了‘五行相胜膏’。但关键的药材和制法,似乎是用梵文注音写的,我……我一时摸不着头脑。这种注音方式很奇怪,不是纯粹的梵文,也不是简单的译音,好像……好像是唐代的一种特殊译写方法。”
王教授沉吟道:“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尤其是佛教盛行,梵文典籍翻译众多,出现一些特殊的译音方式也不奇怪。或许,你可以去查查唐代的梵汉翻译文献,尤其是与医药相关的?”
林溪点点头,心中燃起一丝希望。接下来的几天,她泡在敦煌研究院的资料室里,翻阅着浩如烟海的唐代文献。从玄奘的译经到各种佛教典籍的注疏,她试图找到那种特殊梵文注音的规律,但收效甚微。残页上的几个关键词,如“麻曷葛剌”“安膳那”等,让她毫无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