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你这个中医圣手怎么想起我了?是不是又要给我科普经络是量子纠缠态?”李伟的笑声透过听筒传来。
“这次是认真的。”陈默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下午的实验数据,“我发现温针灸时,银针周围的磁场变化可能与神经元放电产生共振。你听说过导体加热后产生交变磁场的临界频率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金属在居里温度以下会产生磁矩变化,但银针的含银量超过99%,居里点在100℃以上……等等,”李伟的声音突然严肃起来,“你说的震颤频率是多少?帕金森患者的肌电信号通常在4-8赫兹频段。”
“下午测到的是6.2赫兹,当针温达到42.7℃时,磁场波动频率正好是12.4赫兹,两倍频共振!”陈默的笔尖在纸上划出深色的痕迹,“有没有可能设计一种仪器,精准产生这种共振频率的磁场,代替银针进行治疗?”
第二章 量子迷雾
物理所的低温实验室里,液氦罐蒸腾的白雾与陈默带来的艾草香气交织成奇异的氛围。李伟团队搭建的磁场发生器占据了半个房间,示波器上跳动的绿色光带正在模拟银针加热时的磁场变化。
“看,这是我们根据你提供的数据建模的结果。”李伟指着屏幕,“当磁场频率在12.38-12.42赫兹之间时,理论上能与帕金森患者的异常神经元放电产生共振。但问题在于,人体组织对磁场的衰减非常复杂,体表施加的磁场到达基底神经节时强度会衰减70%以上。”
陈默拿起一根3D打印的钛合金针具模型,针尖处嵌着微型超导线圈。这是李伟团队设计的“量子针灸探头”,理论上能将磁场聚焦到毫米级精度。“就像用光纤传导激光一样,通过针体将共振磁场导入穴位深部?”
“原理类似,但难点在参数校准。”年轻的博士生小王递过一份检测报告,“我们在离体神经元样本上测试时,发现不同pH值环境下,磁场共振频率会偏移0.1-0.3赫兹。人体穴位的微环境差异更大,这就像给每个人调收音机,频率稍微偏一点就收不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