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曰利物济世,利物不争
《道德》第七十七章明:"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杜子美疾呼"广厦庇寒士",存博施济众之心;《云笈七签》倡"积德累行",道教斋醮科仪必设赈济疏文,此皆践"上善若水"之教。
三、圣行不可效者
一曰矜奇立异,违道之枢
《道德》第二十二章云:"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盖道贵自然,若《南华经》载"庖丁解牛",妙在循理而不在矜技。今有修士绝粒餐霞,服丹求仙,此乃"强名"之谬。《黄庭经》诫曰:"饮食适时,节其五味",故知至道在守中,非矫揉造作之态。
二曰游谈无根,丧己于物
《庄子·徐无鬼》斥:"舐痔结驷者,不若早索枯鱼!"魏晋名士效竹林七贤,纵酒放达,或裸裎箕踞,或清谈玄虚,然阮籍醉卧邻妇侧,刘伶荷锸随车,虽云"自然",实堕"矫饰"之弊。此皆"言不顾行,行不顾言"之患。
三曰假圣之名,行利之实
《淮南子》明训:"圣人以天下为公。"昔张角立太平道,初以"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聚众,实则裹黄巾、焚官舍,终致"苍天已死"之祸。虽托言"慈悲济世",然其"苍天当死"之辞,已悖"利物不争"之旨。
附:黄巾之变本末
东汉季世,外戚宦官递秉钧衡,卖官鬻爵成风。灵帝开西园公廨,直标万金之价,豪右竞输钱帛,得守令者多昏聩。兼以豪强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弃卖妻子。旱蝗频仍,人相食于钜鹿。张角以太平道聚众百万,初行符水疗疾,民信如神,然其"苍天当死"之辞,实假天命以逞私欲,终启三国鼎立之祸。
四、以道为鉴,执中守度
圣凡之判,惟在是否契道而行。圣道所重,非效隐逸炼丹之迹,而在修心养性:虚怀若谷以纳天地之气,知足常乐以守中和之境,顺天应时以循造化之机;更须怀济世之心,秉慈悲之德,若《南华经》载"至人用心若镜",照物而不滞,利物而不争。
世人易堕二偏:
一曰泥形忘本,若《韩非子》所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昔有修士绝粒餐霞,服丹求仙,反悖"知足适度"之道,《黄庭经》明诫:"饮食适时,节其五味",岂可执皮相而失真诠?
二曰解玄失宗,若《庄子》讥"槁木死灰"之辈。魏晋名士效竹林七贤,纵酒裸裎,口谈玄虚,实则"言不顾行",堕入虚无窠臼。此皆曲解"逍遥"本义,非真得自然之旨。
故太上立言:"上善若水"。观水之德,柔能润物,刚可穿石;处下而不争,利万物而不竭。圣者当效此德:遇事则如川之决,顺势而为;居静则若渊之默,涵养无形。如此,则红尘炼心,世路证道,方合大道至简之真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