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时,投票结果在区块链上锁定。97%的节点支持冻结交易,其中包括三个来自非洲的医疗节点——那是他们上周刚完成的伦理培训项目。患儿父亲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进度条,突然抬头问:“这链上的字,真的改不了吗?”周明蹲下身,指着医院花园里的蒲公英:“就像这颗种子,风一吹就会落地生根,但方向永远由阳光决定。”
回到实验室时,“蜂巢”系统正发出柔和的提示音。第42次攻击被成功拦截,这次的攻击数据包里没有恶意代码,只有个加密压缩包。解压后出现的不是乱码,而是“幽灵”的真实身份信息——剑桥大学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三年前因发现某区块链项目滥用患者数据被解雇。附页的论文里,他提出的“伦理共识机制”与林砚之团队的方案惊人相似。
“原来我们一直在和影子赛跑。”马克把咖啡洒在键盘上也没察觉,“他不是想破坏,是想逼我们跑得更快。”屏幕右下角弹出条新闻推送,某电商平台因使用他们的伦理框架,农产品溢价率提升了30%,配图里的老农正用智能手机查询区块链上的收购价格,皱纹里盛着夕阳的金光。
三个月后的国际区块链大会上,林砚之站在演讲台中央,身后的大屏幕展示着动态权限模型的实时运行数据。红色的风险预警线始终低于安全阈值,绿色的合规数据流像条奔腾的河。当她讲到“技术应当像眼镜,帮助人们看清世界,而非遮蔽真相”时,台下第三排站起来个戴眼镜的老者,正是“幽灵”的照片里那个白发学者。他没说话,只是举起写着“共识”二字的牌子。
散场时,小陈被一群外国记者围住。少年人举着他的AR科普程序,演示如何用三维模型解释智能合约的伦理边界:“就像游乐园的过山车,既要有刺激的速度,也要有牢固的护栏。”镜头纷纷对准他手机屏幕里旋转的区块链模型,每个区块都像块透明的积木,拼出天平的形状。
林砚之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广场上的大屏幕。那则区块链伦理公益广告正在播放,画面里的数据洪流最终汇成横跨大陆的桥梁,桥的这头是握着智能手表的老人,那头是用平板电脑的苗家姑娘。她的手机震动了下,是“幽灵”发来的最后一条信息,这次没有加密:“天平的两端,从来不是技术和伦理,而是人性的光明与阴影。”
夜色渐深,实验室的灯依然亮着。马克在调试跨境支付的伦理插件,周明在修改面向农户的隐私保护手册,小陈在完善他的AR科普程序。林砚之望着屏幕上不断生长的区块链网络,那些闪烁的节点像无数双眼睛,正注视着这个既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伦理守护的世界。
链上的天平永远在寻找平衡,就像人类在进步的路上,总要时时校准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