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岚,查这个孩子现在在哪。」陈铭的声音有些发紧,「还有,把所有实验数据备份,我要亲自和国际基因伦理委员会通话。」
雨势渐小时,第三医院传来消息:接受实验的少年出现全身器官衰竭,正在ICU抢救。而创生生物的创始人张志强,已经带着核心技术资料消失了。
二、舆论风暴
消息公布后的二十四小时里,#基因编辑婴儿#的话题阅读量突破了五十亿。陈铭办公室的电视屏幕上,专家们正为是否该永久禁止人体基因编辑争论不休。
「这根本不是医学实验,是谋杀!」一位伦理学家在直播中拍着桌子,眼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扶,「改变生殖细胞的基因会影响后代,这种风险谁来承担?」
而另一边,早老症患者家属组建的微信群里,几百条消息正在疯狂刷新。有人晒出孩子布满皱纹的小手照片,有人转发创生生物的实验数据,最后都指向同一个问句:「如果这是唯一的希望,我们凭什么不能选?」
林岚推门进来时,陈铭正对着满屏的消息揉太阳穴。她将一份舆情分析报告放在桌上:「正面评价占23%,主要来自罕见病群体;负面评价68%,集中在对『基因改造人』的恐惧;剩下的9%在讨论监管漏洞。」
「把这份实验风险评估公开。」陈铭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基因序列,「告诉公众,他们更改的剪切位点附近,有三个与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现在ICU里的孩子,不仅要对抗早衰症,还要面对未知的免疫缺陷。」
窗外的广场上,抗议者举着「禁止扮演上帝」的标语牌静坐,不远处,几位家长举着孩子的照片无声站立。陈铭忽然想起二十年前,他在医学院解剖室第一次见到早老症患者的遗体——那个十五岁的少年,有着孩童的身高和老人的面容,心脏却像颗干瘪的核桃。
「下午三点召开新闻发布会。」他站起身,整理了下褶皱的衬衫,「请法务组准备好现有法律条文的解读,技术部制作可视化的基因编辑原理动画。我们不仅要解释规则,更要让大家明白为什么需要规则。」
发布会前的最后十分钟,陈铭收到ICU的最新消息:少年的肝肾功能指标出现好转。这个消息让他攥着发言稿的手心沁出了汗——他既希望孩子能活下来,又害怕这个「成功」会成为更多人铤而走险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