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顿时陷入混乱。导播急忙切到广告,林舟被工作人员护着退回后台,衬衫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小陈递来手机,最新的舆情监测显示,“禁止基因编辑”的话题讨论量在半小时内增长了300%,而支持继续研究的声音被淹没在愤怒的评论里。
“华威制药的股价跌了12%。”团队的经济分析师推门进来,脸色凝重,“巴西和印度已经宣布暂停所有基因编辑临床项目,日本正在讨论立法禁止生殖细胞编辑。”
林舟靠在墙上,看着屏幕里滚动的负面新闻。那条异常的基因片段其实在常规体检中也可能出现,发生概率大约是万分之三,但在“基因编辑”这个敏感词的催化下,它被放大成了灭顶之灾。
“准备下午的紧急发布会。”他突然站直身体,“我们需要公开所有原始数据,包括那例婴儿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另外,联系全球三十家顶级实验室,让他们同步开展验证实验。”
“可是林老师,”小陈犹豫道,“公开数据可能会被反对者断章取义,而且……万一真的发现风险呢?”
“如果真有风险,隐瞒只会让后果更严重。”林舟打开加密邮箱,开始起草公开信,“科学从来不是在确定性中前进的,我们能做的,是把不确定性摊在阳光下讨论。”
下午三点,全球科技伦理团队的官网崩溃了。超过五百万用户同时涌入,试图查看那份被命名为“透明计划”的数据包——里面包含了CRISPR-δ技术的所有临床数据,从第一例细胞实验到最新的婴儿基因序列,甚至包括失败的编辑案例。
“服务器正在扩容。”技术主管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已经有十七家独立实验室表示愿意参与验证,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哈佛医学院。”
林舟刷新着社交媒体,#基因编辑透明计划#的话题已经冲上热搜第一。最初的评论充满怀疑,但随着科学家们开始在线解读数据,讨论逐渐转向理性。
“这段异常序列位于非编码区,影响转录因子结合的概率低于0.3%。”一位德国遗传学家发布了动态模拟视频,“就像在图书馆里移动了一本不会被借阅的书,不会改变整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