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的日子终于来临,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们纷纷汇聚到日内瓦的会议大厅。会议一开始,气氛就显得格外凝重。
德国的伦理学专家汉斯率先发言,他神情严肃地列举了历史上一些因忽视科技伦理而导致的悲剧,比如曾经不受控制的核试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长期破坏,强调当下必须要对每一项新技术都进行严格的伦理审视,不能重蹈覆辙。
美国的科研小组代表艾米丽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科技的发展本身就是充满探索性的,如果一开始就被过多的伦理规则束缚,那很多有可能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发明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应该给予科研一定的自由度,在出现问题后再去完善伦理规范。
日本的学者佐藤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科技伦理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背景来制定灵活的准则,比如在人口密集的日本,对于影响环境的科技项目伦理要求就会更高,而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可能侧重点又会有所不同。
林宇代表自己的团队发言时,结合他们在基因编辑技术上遇到的伦理困境,呼吁大家要尽快制定出一套相对统一又兼顾各方情况的科技伦理准则框架,让科研人员在追求科技进步时有明确的道德底线和行为规范可以遵循,不能让科技成为脱缰之马,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参会人员们各抒己见,不同的观点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整个研讨会的气氛时而紧张,时而陷入沉思,大家都在为寻找那个最合适的科技伦理平衡点而努力着。
第四章:准则初定
经过数天的激烈讨论,在无数次的争论、妥协和反复斟酌后,专家们终于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开始着手制定科技伦理准则框架。
框架首先明确了尊重人类尊严这一核心原则,无论何种科技项目,都不能以牺牲人类的基本尊严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进步,比如不能进行违背人类意愿的人体实验,哪怕是为了攻克绝症也不行。
对于环境的保护也被列为重要的一条准则,科研项目在开展前必须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像那些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的技术,必须经过严格的改进或者直接禁止,就如同曾经那些过度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技术,如今正面临着全球共同的抵制。